印度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从高到低排列的四大种姓,还有一些人的种姓是属于排不上序列的贱民阶层,被称为达利特。
追根溯源,种姓最初是根据人们的肤色和从事的职业来区分的,肤色较白皙的是上等雅利安人,是高种姓;肤色黝黑的一般是下等人或达罗毗荼人,属于低种姓。祭司、僧侣阶层是婆罗门,国王和武士阶层是刹帝利,商人、手工业者阶层是吠舍,农民以及为上述3个阶层服务的劳动者是首陀罗,从事与粪便、尸体等不洁之物打交道工作的是达利特。然而,这是几千年前的情况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劳动分工愈发细致,人民的迁徙更加频繁,种姓间的通婚也逐渐增多,又产生了成千上万的亚种姓,比如放牧的种姓,酿酒的种姓、榨油的种姓等等。
如今,仅仅靠印度人的肤色或职业来判断其种姓,并不靠谱。举个例子,印度现任总理莫迪在印度人中算是肤色比较白的,而且贵为国家元首,怎么也得是婆罗门或刹帝利阶层吧?错!莫迪出身于古吉拉特邦的“甘琦”亚种姓,绝对的低种姓弱势群体。印度有一位著名的歌手叫汉斯·拉吉·汉斯,一头魅力十足微显金色的长卷发,皮肤白皙得如同欧洲人,然而他却是一名达利特
在饮食方面,一般来说高种姓人群素食者较多,而低种姓人群非素食者更多些。富裕的婆罗门一般也不会大吃大喝,他们的饮食倾向于清淡和新鲜,喜欢食用当时当季新鲜的蔬果和粮食。反之,一些贫穷的达利特家庭因为经济的原因,餐食中菜量较小且口味偏重。另外,在印度酗酒的人群中,低种姓的人偏多,这大概与他们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以及承受较多社会压力有关。
在现代都市,很难单纯从衣着上辨别婆罗门和达利特。在一些偏远落后的乡村或在过去,达利特在穿戴上还是会受一些歧视。比如达利特在古时候被要求出门时随身携带一个袋子,这袋子的用途是装他们自己的排泄物,怕他们的排泄物污染了村里的土地。另外,当初达利特如果白天出行要带着一个铃铛,提前摇铃提醒人们躲避,因为根据教规,高种姓的人即使不接触达利特,仅仅看到他们也是一种污染。所以,达利特往往倾向于把自己更多地包裹在衣服中,尽量少暴露脸和身体。即使在今天,在一些乡村如果你看到有人走路或骑车的时候鞋子不是穿在脚上而是提在手里,那他/她一定是达利特。因为按照规定,达利特在经过高种姓人群居住区的时候,必须赤足,不得穿鞋。
从人们的神态上也能看出一些种姓阶层的端倪。高种姓的人们一般比较自信,相遇时会坦然直视你的眼睛;而达利特往往会比较自卑和羞涩,眼神闪烁四顾或旁顾盯着地面。
从人们的语言谈吐中并不能绝对地分出种姓高低,但也存在一个概率的问题。高种姓的人接受良好教育的几率较高,往往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达利特中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很少,多数不会讲英语,只能用当地语言来沟通。
雅利安人征服者用四大种姓制度统治印度人。
高种姓贵族为白种雅利安人,如婆罗门僧侣骗子;白黄及混种官僚,如刹帝利帝王武士杀手,有雅利安人、大月氏与突厥人。
低种姓被统治者是自由工商业者的土著小黑种人和破产的白黄混种人,如吠舍。农民奴隶叫首陀罗,罪人从事卫生工作的叫贱人达利特,与西方学者口中的亡国奴达罗毗荼、维拉、吠陀发音多像啊,吠陀时代就是奴隶社会时代。
随着更多黄白混血外族入侵,尤其是大英帝国海盗公司殖民统治时代以来,雅利安人社会地位与经济基础双双不保,高低种姓出现了通婚,礼崩乐坏。印度诸教不得不顺应时代需要,把种姓制度改进为职业百工制度。三百六十种职业,行行也出状元。
印度传统一夫多妻,女人自食其力,地位很低。女人不得穿着暴露,情侣在公共场所不得拉手接吻,这些规定使印度人性压抑,至今强奸犯很多。
尼泊尔的佛教是旁观者,是吸收印度教反对种姓制度的两支之一。所以佛教在印度阿育王时期之外都受排挤。不得己传到东亚,东南亚。其实锡克教的共产主义救助站也很不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0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