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之前,别说秦军打匈奴很容易,先秦时期,与北方接壤的赵、燕等国,他们打北方少数民族也是十分容易的。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因制度、科技、装备、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皆全面落后于中原国家,所以在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斗中,中原国家皆是以全胜而告终。
前300年,燕将秦开破东胡,迫使东胡北退千余里;前244年,赵将李牧率战车1300乘、骑兵13000人、步兵5万、弓箭手10万,与匈奴决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自此匈奴数十年不敢入赵边半步;前215年,秦将蒙恬率30万秦军精锐北击匈奴,匈奴大败,被迫退出河南地,向北迁徙,而后蒙恬镇守北方数十年间,匈奴慑其锋芒,不敢再入中原半步。
其实,汉代之前,匈奴远远没有达到“控弦之士三十馀万”的实力。彼时,匈奴还不是北方的强国,实力并不强悍,此时北方正处于“东胡强而月氏盛”的时期,北方最强大的是东胡、月氏两国,东胡势力范围东到辽河,南到今赤峰地区,西到泺河,北到乌力吉木伦河,“控弦之士二十余万”;月氏势力范围在河西走廊东部以及今兰州市黄河西岸到山丹县东南部的焉支山附近的古凉州地区,“控弦之士十余万”。
反观匈奴,自与赵将李牧一战损失了十余万骑,匈奴的实力就极速衰退,暂时已无能力再与东胡、月氏争锋。而好巧不巧,实力锐减的匈奴就恰恰处在东胡和月氏两个强国之间,再加上秦国的存在,匈奴是实实在在的处于被三面包围的尴尬局面。为了求得生存,自知无力对抗的匈奴,只能是年年向东胡、月氏上供,且匈奴单于还得送自己的亲子前往两国做人质,以示求和之心。
如此,基于匈奴所面临的这种环境,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始皇帝时期,匈奴那么轻易地就被秦军赶出河南之地了。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此时匈奴并非是北方霸主,其周边还存在着东胡、月氏两国强国,它不但要面临着秦军的进攻,还要时时刻刻提防着对其虎视眈眈,无时无刻都在想着要灭掉匈奴,夺走他们的牧场、牲畜和人口的东胡、月氏。因此,匈奴根本就不可能和秦军一心一意的战斗,试想一个无法专心在战场上与敌方作战的军队,它焉能胜利呢?
当然,匈奴会败,除了是因受到东胡、月氏的钳制外,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军战斗力惊人。要知道,与匈奴作战的秦军,它可是从战国杀出一条血路的百战之师,是一只真正的精锐。彼时,秦军在秦国“军功爵制”的打造下,变得是无比的凶猛,此时每一位秦军都是无比的渴望战争,为了获得军功,继而让自己的家庭生活条件能越来越好,在战场上,他们个个都是一头猛兽,在他们眼里,敌方军人象征的不是死亡,而是军功,为此他们是奋勇向前,为了不让自己的战友抢走自己的军功,他们是如下山的猛虎一般,誓要杀光面前的敌人。
其次,秦军不但战斗力惊人,其装备更是当世最强。秦军的装备是经过百年的战争的检验的,是在实战中一步一步改良而来的,因此其装备的优越性,这是无需多说的。彼时,秦军对抗匈奴,其所倚仗的利器,就是后世闻名的秦弩。
秦弩是一种用一只手的力量就可以上弦的远程武器,据专家考证,秦弩的射程应该能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为当世最为强大的单兵远程武器之一。同时,秦弩所用的弓箭,也是一种十分先进的三棱箭头,这种箭头取消了翼面,可以使射击更加精准,并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试想,当有着十万手拿秦弩的秦军站在你的对面,然后当你冲锋之时,至少有数万支穿透力极强的三棱箭头朝着你射来,试问这谁能抵挡?
同时,秦军的弩除了有供单兵使用的,还有着一种更为巨大,需要几人操作的大型青铜弩机,这种弩机使用的是一种每支重量达100克的铜镞,其主要是对付敌方的骑兵部队。可以说,对于匈奴这种以骑兵为主的部队而言,弩机是对付他们最有效的利器。
此外,秦军不但步兵比匈奴军强,其骑兵也丝毫不逊于匈奴,作为养马起家的秦国,军马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都跟匈奴相差无几,“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睼后,蹄间三寻腾者不可胜数”,凭借着这等高素质的军马,再加上秦国自立国时,秦军就一直跟西北游牧民族作战,其一直都是不缺高素质的骑兵的,所以在骑兵上,凭借着装备上的优势,秦军骑兵战斗力甚至是优于匈奴骑兵的。
综上所述,始皇帝时期,秦军与匈奴的作战,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试问就是如此,秦军焉能不胜呢?
但是,到了汉初,曾经让匈奴数十年不敢踏入中原半步的中原军队,却似乎在这一刻失去了曾经的赫赫威名。此时,匈奴不再惧怕中原,不但敢入侵中原,而且还逼迫汉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求和条约,汉朝不但得年年上贡,向匈奴缴纳大量的财宝,还得将自己的公主嫁与匈奴单于,以此来求得暂时的和平。
到这里,很多人就不明白,曾经将匈奴压制的死死的中原,为何到了汉朝,却似乎失去了压制匈奴的能力呢?此时的汉朝,对于匈奴似乎不再轻松,不但压制不了匈奴,还经常被匈奴压制,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汉初,中原会被匈奴“压制”,其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外因。
其一、匈奴的实力今非昔比。汉初的匈奴,是匈奴王朝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此时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匈奴“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馀万”,先后征服了许多部族或部落,相继灭东胡,击月氏,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服浑庾、屈射、丁苓、鬲昆、薪犁等部族,平楼兰、乌孙、乌揭及其旁二十六族,同时收复了被秦国所占的河南地区,一时间成为了一个地域辽阔,雄居北方,拥军三十余万的强大王朝。
其二、新兴的汉朝也“今非昔比”。汉朝是一个建立在废墟上的王朝,在它建立时,中原早已不似曾经那般繁荣,持续数年的诸侯混战,早已让中原大地变得是满目疮痍,尸横遍野。此时,汉朝是“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农业、商业陷入全面崩溃,这时,青年劳动力尽数被征调入伍,农业生产只能交由老弱病残,因此其农业生产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家家再无余粮。与此同时,因频繁的战争,其他行业也悉数崩溃,天子凑不齐四匹相同颜色马,而王侯更是只能乘坐牛车出行。
简单的说,在汉初这段时期,匈奴是刚刚步入极盛,而汉朝却是刚刚走向衰落。因此,此消彼长下,试问一个社会都近乎瘫痪的汉朝,它拿什么去跟一个正步入勃勃生机的王朝相对抗呢?这时的西汉是要粮没粮,要钱没钱,虽说军力依旧强悍,但打战,除了靠军队的战斗力,还得靠后勤,如果没钱没粮,即使将士再厉害,也总归撑不了几天,毕竟人总是要吃饭的。此时,对于西汉而言,阻止匈奴南下,已是其所能做到的极限。
其次,是内因。
首先,我们要知道西汉并非是打不过匈奴。汉初,虽然中原天下被摧毁的是体无完肤,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西汉军队的实力,数年的混战,汉军早已成为一只百战之师,精锐之师,他们不惧于跟任何一方势力作战,包括匈奴。而事实上,当时汉军虽然缺少骑兵,但是依旧能跟匈奴打的不分上下,这点从白登之围中就可看出。白登之围,虽然是以汉朝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从汉军仅靠数万人,就能抵挡住匈奴数十万军队的七天七夜的连番进攻,我们就可看出,汉军的实力绝对不弱于匈奴。
到这里,或许就有人问,既然汉军那么强,为何还是被匈奴压制数十年之久呢?
其实,与其说是匈奴压制西汉数十年,倒不如说是西汉内部的问题压制了其数十年的扩张之路。
首先,西汉不与匈奴争斗,甚至是忍气吞声的实行和气政策,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匈奴有多强,而是在与西汉需要休养生息。如上文所说,西汉是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的,此时的天下是百废待兴,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陷入停滞状态,青年劳动力更是因为战争,已所剩无几。因此,对于西汉统治者而言,此时的他们,最需要做的不是什么开疆扩土,而是要想尽办法的去恢复民生,去休息生息,只有这样西汉的统治才能稳固。
如若,此时的西汉统治者不顾内部民生凋零的问题,执意的要对匈奴动兵,我想还没等到与匈奴争个胜负,西汉就会自行崩溃,其内部势必会因与匈奴的战事问题,变得民变四起,继而分崩离析。要知道,西汉若想要跟匈奴一决雌雄,他就必须耗费巨额的钱粮,因为与匈奴的战场,远在北方,而此时的西汉与匈奴接壤的地区又不产粮,因此其粮草势必就得从中原地区运送过来。当时,我们要知道,此时的中原地区,连产粮的核心地带关中地区都缺粮,更何况是其他地方?如此,西汉要想征得粮草,它就必须去抢夺百姓的口粮。试想,如若百姓连让他能活下去的口粮都没有了,你说百姓会怎样?
此外,即使百姓自愿将口粮交出,朝廷将这粮食运到遥远的北方,其所耗费的钱财必定是巨大的。而要知道,当时的汉朝根本就没有钱,国库早已空空如也,如若想要快速的获得巨额的钱财,他们能做的就只有加重百姓的税赋,从他们的手中掠夺财富。由此,试想此时的百姓不但连口粮都没有,甚至连钱都没有了,你说他们除了造反,还能怎样?不造反,只有等死,若造反,则还有机会,我想这谁都知道该如何去选择。
因此,对于西汉统治者而言,无论他有没有实力与匈奴争斗,若想天下稳固,西汉不亡国,他就一定不能对匈奴发动战争,只能是与匈奴采取和平的态势。因为只有与匈奴和平相处,西汉才能将精力放在恢复国内的民生与经济问题上,而只有恢复了国内的民生和经济,西汉的统治才能稳固,这天下才能被刘姓所控。
其次,影响着西汉与匈奴关系,逼迫着西汉只能与匈奴保持着和平的另一因素,就是诸侯王问题。众所周知,刘邦建立西汉后,他认为秦朝之所以会灭亡,是因为缺少同姓的诸侯王的屏障,因此他立国后,就大肆册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让他们前往全国各地镇守,护卫中央。而在当时,为了让诸侯王有“镇抚四海,承卫天子”的实力,刘邦是给予了他们非常大的权力,彼时的诸侯王不但有完全独立于中央的封国,还有着完全自主的军事权、官员任免权、征税权、铸币权等权力。
可以说,汉初的诸侯国就是一个又一个的“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的独立王国。刘邦所推出的这种模式,如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诸侯王都誓死效忠中央朝廷的话,那西汉的天下势必稳如泰山,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把握能够抵挡住数十位诸侯王的群殴。反之,若是诸侯王身有异心的话,那这股势力就是第一个能够威胁到中央朝廷的存在,诸侯王一旦造反,天下势必大乱。
而事实上,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西汉的诸侯王显然是朝着对西汉中原朝廷不利的方向在发展着。“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随着时间的逝去,诸侯王与皇帝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稀薄,新上位的诸侯王的野心是越来越大,自文帝始,西汉内部就接二连三的发生诸侯王叛乱事件。
由此,因层出不穷的诸侯王叛乱事件,促使文景时期,即使西汉的经济逐渐恢复,国力与日俱增,他们也不敢主动的与匈奴发生大规模的战事。
因为,他们深知,一旦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后方出现空虚时,那些诸侯王势必就会乘虚而入,乘乱而起,起兵造反,甚至是与匈奴里应外合,到那时,一旦应对不利,皇权势必旁落。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西汉几次决意对匈奴大规模用兵,都是因为诸侯王在后方捣乱而被迫停止,如文帝三年,文帝“诏丞相灌婴发车骑八万五千,诣高奴,击右贤王。右贤王走出塞。文帝幸太原。是时济北王反,文帝归,罢丞相击胡之兵”,这一年文帝决意亲征匈奴,但是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时,济北王刘兴居突然,文帝无奈只得退兵平叛。
综上所述,在武帝之前,西汉之所以对匈奴采取屈辱性的求和政策,其内因主要有两点:其一高祖、惠帝、吕雉时期,因需以恢复国内经济和民生,稳固自身统治为首要目标,所以汉军虽有实力与匈奴一较高下,但却是不能与匈奴发生大规模战争,此时的国力不允许西汉这么做,一旦与匈奴发生战争,其内部势必会因承受不起这样的负担,而天下大乱,直至分崩离析。
其二文景时期,西汉虽然已经有了与匈奴决战的经济实力,也无需再担心会因战争而致使民变四起的问题。但是,此时的西汉却因刘邦所造成的诸侯王问题,而不得不继续采取对匈奴的求和政策。因为此时都西汉一旦与匈奴决战,诸侯王势必会在后方捣乱,甚至是联合匈奴一起对抗中央朝廷,最终致使皇权旁落。所以,直到这时,西汉都依旧不能对匈奴动手,只能是委曲求全。
总得说,汉初,西汉并非是打不过匈奴,此时匈奴虽然较之秦朝,的确是有些难对付,但是却远远没有达到打不过他的程度,只是苦于西汉内部的经济与民生问题,及诸侯王的掣制,不得不与匈奴和平相处,忍受匈奴经常性的袭扰。可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以上的问题都不存在后,西汉随即就开始了对匈奴大规模用兵的进程。此后,西汉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最终达成了“匈奴远遁,是时漠南无王庭”的目标,匈奴的核心地区河南、河北、漠北等地悉数被西汉所占,自此匈奴再无威胁西汉的能力,匈奴之患彻底解决。
谢谢您邀请。我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秦朝自从商鞅变法后,又经过几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国力蒸蒸日上。尤其有军功的人也可以立马提升,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奴隶。就形成将军、士兵都特别喜欢打仗,只有有仗打整个人都异常兴趣,这可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且自己国内百姓和朝廷一条心,男的在外打仗提升军功,女人在家耕种,又能促进当时经济发展,又可以保证前面士兵的粮食供应。所以秦朝前期越打仗,国力就越强。
第二、从秦朝后期大泽乡起义算起公元209年,到汉朝立国202年。相当于中间有8年时间一直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其他小封国君王,都在想着如何自保或者说如何吞并其他小封国。经济一直下滑阶段,男的被抓壮丁,女的无心耕种,只顾逃命。当社会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下,不说国力,老百姓能能保命就不错了。正式由于汉高祖刘邦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建国后实行了与民修养生息,无为而治。经过了几十年后,社会经济慢慢发展,国库钱财有余,才让汉武帝能够和匈奴打一丈的本钱。
第三,当中原在混战的时候,匈奴趁着秦朝走下坡路,甚至灭亡时候,他却趁机发展起来,吞并河套草原,壮大实力。所以在汉朝建国时,根本无力对抗匈奴,只能和亲。秦朝不同,在前期国力都是蒸蒸日上的,全国也是统一的,才有派蒙恬却匈奴700里文言。等秦国一灭,中原王朝无暇顾及他,快速发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