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请!
题主的提问是网上大多数人关心热门话题,担心年轻人都去打工种田,老人们逝去,田由谁来种,未来土地会不会抛荒,中国这么多人吃饭会完全依靠进口吗?早在几年前几年前,我与大家的想法是一样,担心上述这些问题,细究从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一看,一点不用担心,这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此发表自已的看法。
一,改革开放前全国农民没有一人敢私自外出创业全部捆绑在一起,守着一亩三分田,面朝黄土,背朝天跟着太阳转,结果怎么样,吃不饱,穿不暖,住破房,现在年轻全部奔向城市找工作,家里的田地确实由老人耕种,那么现在全国农村农民的生活与过去相比,不知好了多少倍,这不正说明了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没有错,难道我们非要过过去的苦日子才安心吗,我相信大多数人是不愿意的。
二,未来的农村土地绝对不会抛荒,会建设比现在更好,理由是,
1,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投入,十九大又明确规定工业友哺农业,只要把农业基礎设施做好,不仅做到旱涝保收,而且要把高低不平,零星的土地连成一片,便于机械化操作,按照目前的操作水平中国的耕地只需农村十分之一的劳动为耕种即可。
2,大家担心农业后计无人,说现在年轻怕吃苦又不会干农活,如果像他们父母在一亩三分地里原始操作,他们是绝不会干的,可是现代农业是产业化,职业操作,当代年轻人都有文化,只要经过职业培训,完全可以胜任工作,反则老一代农民是适应不了的。
3,中国共产党是关心咱老百姓的事,有能力有智慧,把中国农民由解放初期完全是原始耕种,靠天吃饭,发展到今天靠科学种田,机械化操作,又有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未来的土地会耕种的更好。
一说到这个,肯定会有人说农村耕种的土地大都会被种植大户成包,然后实行机械化,现代化耕作。这是大部分有识之士所希望看到的最好的农业发展的结果,然而不全然是这种结果。
如果农业一直维持现状不变的话,还会出现大众都不希望看到的情形。
一农村耕种土地大部分抛荒,只有一小部分依然耕种。按照现在的农业政策是粮食作为基础,为维持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必然不会出现价格很高的情况。而农业补贴不高,加上土地流转费用过高。即使种植大能实现智能化,机械化耕种也赚到什么钱。又苦又累还不赚的活谁愿意做?
二农村耕种土地大都用于种植除粮食外的经济作物或是都用来发展养殖业。不去看全国什么状况,狭隘一点从我们这边的农村来看。凡是土地流转租金超过三百元每亩以上的,都不会用来种植粮食。要么种植药材和树木,要么拿来做鱼塘发渔业和其它养殖。这是过高的土地流转租和低下粮价相茅盾的结果。
要想农村农业按照大众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必然要加大农业的扶持力度,给予粮食种植大户更多优惠政策。因为种粮真不赚钱,即使如欧美农业发达国家农民也不全依靠种粮来赚钱,如果没有国家的大力补贴,估计农业发达国家的农民种粮的也不多。
农村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现在还在农村坚守着土地的几乎全是老人,像我们这些年轻人能在城里安家的都在城里安家了,没条件在城里安家的,就算回到农村去,很多也不太愿意再种田了。农村人口逐年减少,会耕地、能耕地的人越来越少,将来农村的土地何去何从?我认为农村土地可能 将会出现以下变化。
一、国家对农村土地管理政策的改变。
随着人口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减少,国家其实早已意识到农村土地所面临的问题,所以近年来国家对农村耕地推出一些引导性的政策,比如,分田到户后五十年不变,一户一田制等,让原来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让短期土地经营变成长期性经营,国家用意很明确,就是为将来土地片区化、农场化作铺垫,以便商业化资本进军农业市场。
二、土地将由农场主,农业公司代替农民经营。
一旦像农场主,农业公司这些手上资金充足的财团进军农村经营土地,耕种将科学化,机械化,信息化,这样一来,“种地”的农民将由有知识,有文化的工人进行运作。
三、退耕还林。
对于有一些比较偏远,或地势不太好,“没人要”的土地,将会种植林木或果树这些管理比较简单的作物。在我的家乡已经有很多农民开始在一些土地上种植果树,观赏性树木,其经济价值并不比农作物低,管理却比农作物简单、轻松。
总之,在中国人口多,可耕种面积少,土地资源极其稀罕,只要国家对农村土地管理政策合理地调整,鼓励市场资本进军农村,提高农户种粮补贴,是完全不用担心因农民越来越少而荒废了农田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