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得从土地和人口说起了,不全是君主自身的问题。每一个王朝到了末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多数的土地掌握在极少的人手中,很多农民反而无地可种。其次是人口因为接近三百年的发展,较于建国初期有很大的增长,超过了当时土地、生产力的能承受的峰值。
第一个原因:开国以来分封的各个功臣成为勋贵,皇帝的子孙成为土地兼并的第一批人。我国古代王朝皇帝就像一个最大的地主,他下面还有无数个小地主组成,共同构成了国家的统治阶级。一个新的王朝建立后,往往意味着将前朝的秩序推翻,重新分配这个国家土地,资源财富。以明朝为例子,建国后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开国功臣爵位,让他们成为世袭的勋贵阶级。第二个分封自己的子孙为王,以周秦时的各诸侯国的国号为名。以上这两批人成为土地兼并的第一批人。尤其是分封到各地的宗室平时便低价囤积粮食,每逢到天灾时便哄抬物价,灾民无以为生只能将土地卖给这些宗室用以换取生存所需的口粮。数以代计,一代代人下来他们获得巨额的田产,然后再以极高的价格租给百姓,往往百姓耕种一年所产交完租子以后便所剩无几。
这第二批人便是士大夫阶级,指的是通过科举获得不同层次功名的读书人,最低的是秀才,最高的是进士。因为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对读书人很是优待,读书人一旦考取功名后便可不用交商税,田税。那么便有一大批人将土地挂于读书人名下,每年向读书人交付一定量的金钱。像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徐阶,他退休后纵容自己家的子弟非法大量购置田产,据统计其非法所获达到二十四万亩之多。明朝有多少个首辅,有多少个有功名的读书人,可想而知他们中间的人侵吞的田产有多少亩,又有多少人失去自己赖以为生的土地。
第二个原因: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的承载量,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无法满足如此多的人口需求。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较与建国初人口有了很大的恢复,加之土地兼并现象愈加的严重,越来越多百姓开始无地可耕,或者就是交不起地主每年规定的租子,交不起租子便拿其他值钱的东西抵租,比如儿女,比如房屋。长此以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到了只差振臂一呼,各地响应的程度。倘若恰逢干旱,洪灾,地震之类的天灾,那更是加速了揭竿起义的过程。李自成便是个典型的例子,陕西一带干旱了很多年,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可是朝廷的赈灾粮食还被层层盘剥,地方官吏贪得无厌,地主阶级并没有因此减租,粮食没有收获,又被追交租子,陕西的灾民便愈来愈多,李自成一起义马上跟风起义,只为有口饭吃。
第三个原因是:末代皇帝昏庸无道,逢天灾时赈灾不力且不施行轻徭薄赋,反而增加税金的科目和额度,传达到地方,地方官员又再次巧立名目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这样一来本就没有活路的老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一路哀鸿遍野导致民怨四起。同时各级官员贪污腐败,连最基本的公正秩序都维持不了,法律便真的成为“有钱人”的法律。
第四,王朝兴衰是正常规律,中兴没有解决问题实质的话,还是会衰亡。毕竟人治总会出现错误,是个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更何况站在顶峰的皇帝。虽说期间有中兴之主,如弘治中兴,但毕竟这个朝代弊端已经是积重难返,朝廷每年岁入要拨给宗室很大的一部分,国家的商税还是开国时期的三十税一,税收少开支大,土地兼并现象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些问题他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他的中兴虽说能缓解这个过程,但也只是缓解而已,衰亡的过程还是在继续。像唐宣宗的大中之治,藩镇割据的问题仍然存在,各地只是臣服中央,宦官专权的病因也没有解决,虽说中兴,结果也是一样的,只要衰亡的问题没得到有效解决,衰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最后,我们中国的老百姓真的是很淳朴的,只要你让他们吃饱肚子,穿的暖,他们就会认为你是圣君。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要求统治阶级都满足不了,甚至还要抢光他们生存的最后一点粮食,这样的王朝不推翻还留着干嘛。
欢迎大家批评斧正。
第一个原因,开国以来分封的各个功臣成为勋贵,皇帝的子孙成为土地兼并的第一批人。这第二批人便是士大夫阶级,指的是通过科举获得不同层次的读书人,最低的是秀才,最高的是状元。
第二个原因,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的承载量,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无法满足如此多的人口需求。可是朝廷的赈灾粮食还被盘剥,地方官吏也贪,地主阶级并没有因此减租,粮食没有收获,又被追交租子,陕西的灾民便愈来愈多,李自成一起义,马上跟风起义,只为有口饭吃。
第三个原因是,末代皇帝昏庸无道,逢天灾时赈灾不力不施行轻徭薄赋,反而增加税金的科目额度,传达到地方,地方官员再次巧立名目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
第四,王朝兴哀是正常规律,中兴没有解决问题实质的话,还是会哀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1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