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想到一个事,这是我们心理老师告诉我们的。
我们心理老师早几年带过一个学生,那个学生属于比较内向的,平时也不怎么和别人玩的那种吧。
当时具体是因为什么原因我已经忘了,大概就是很多人怀疑这个学生是gay,当然这学生是男的。而且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同性恋无罪,但毕竟是初中生嘛,都比较无知,连看到一对好闺蜜手牵着手一起走的都会大呼小叫地说是百合,如果这个学生真的是同性恋的话,那他们对这个学生的排斥可想而知。
(其实也算不上完全的排斥,更多的是看好戏吧。同性恋就像是人群中的异类,而在校园,大家对异类往往都很无情,例如校园欺凌什么的。)
然后这个学生的家长我估计也是不怎么明智的,听到同学们都在传自己的儿子是gay后,竟然也开始怀疑上自己的儿子了,然后三番五次的找我们心理老师,说有没有什么办法挽救自己家孩子什么的(我想,这家长应该是把同性恋看成了一种病,这也是我说他们不明智的原因。)
再说那个学生,他当初是不以为然的,但时间久了,再加上自己的父母也这么想了,他也开始慌了,因为他也觉得自己可能是gay了。
说真的,我们老师讲到这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同样受过舆论压力的人表示超级同情他。恐怕他那段时间经常被一些男生(或许也有女生)在背后指指点点的吧。至于指点的内容,不少都不堪入耳。
那个男生后来也真的受不了了,就找了我们老师,说所有人都说他是gay,他现在也怀疑自己是了。
我们老师说:“你用心想想,你觉得自己真的是吗?”
他沉默了一会儿。
老师说:“遵循你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要想别人,现在只有你自己。你,觉得自己是吗?”
他说:“我不是。”
老师说:“那就对了。别人说就是别人说的,他们所能看到,了解到的永远都是有限的,而你,对你的自己的了解才是无限的。至于你到底是不是同性恋,同样,也只有你自己才能有正确答案。”
看到题主这个题目,就立刻想到了这件事。当然我不是让题主一味地不相信别人的话,太过了当然不行,毕竟心理疾病不是小病。我作为一个心理学爱好者(当然我才初中,可能还算不上),我可以很负责的说,心理疾病不少都是带有“潜伏期”的,就是你刚开始觉得你好像没什么,但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自己精神上,或其它方面的异样。有些比较严重的心理病,如果没有早点发现并治疗的话,会对患者的生活、未来甚至生命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就要有个前提,就是题主到底是因为什么,才被身边的人说有心理病的。因为有些病是自己感觉不出来的,所以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但因为这个可能性比较小,题主很可能是就像我前面讲的那个被认为是gay的学生一样。
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题主自己去分辨。我还只是个学生,只不过常读读心理学的书,看看心理学美剧,偶尔以心理课代表的身份跟我们心理老师混混而已,所以如果我有说的不对的,也请大家多指出。而题主有没有病,需要自己好好思考,如果真的觉得自己不对劲,一定要及时去医院。
注意!是去医院,不是去网上找什么测试!这个我同样也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那些都是没用的。也许有用但用处一定不大。
真的,我试过。
有一天我因为心情不好,特别烦躁,以为我也是什么抑郁症啊之类的,就在网上搜了一个测试,它给我的答案是我得了重度抑郁症。然而,我只是纯粹的心情不好而已。
这道理很简单,你在测试的时候你心里其实已经半默认了你有心理疾病,就会带着那种情绪去答题,自然就会感觉你很丧,很消极,好像哪都有病一样。
所以,一定要弄清楚,不要盲目的决定自己有没有心理疾病。
不过呢,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和我开头说的那个故事一样,不过是因为其他人而自我默认罢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哪吒》里面有句话我觉得可以给题主: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不是有病,我自己说了才算!!!
近年来,随着心理问题学生越来越普遍化存在,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处理,越来越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问题。
一方面,部分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问题学生的一些行为,更多抱着不了解、恐惧、歧视、视为安全风险与不良范例的态度,不愿正视这一问题,而更多采取回避、放弃的处理方法;
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心理问题,可能存在羞耻、逃避、否定、担心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心理,不愿带孩子至医院进行诊疗,也不愿相信自己孩子真的有什么问题;
同时,随着网络信息化发展,以及部分问题学生的“特权”展示,也确实存在部分学生,利用心理疾病作为借口逃避上学,过度装病,将自己套入心理问题学生的模式之中,获得特权,对抗父母与教师控制,逃避自身学习责任。
综上所述,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处理,越来越棘手的同时,也越来越要求专业性与科学性。对不同学生、不同家庭、不同学校,处理方法均有不同。
学校方面,学校需正视此类问题,有些孩子是教育问题,有些孩子是家庭问题,有些孩子是自我认知问题,有些孩子是人际关系问题,等等等等,拖延永远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些孩子不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也不是一个个应该被舍弃确保成绩的“拖累”;
家长方面,家长是孩子最基本的后盾,相信每一个家长从心底都是希望自己孩子好的,但无知的“爱”,有时可能带来的却是“拖延”与“伤害”,如果真的存在问题,为避免未来不可收拾的风险,还请一定正视;
学生方面,有些孩子,缺乏具体的自我认知与学习目标,随着自我沉沦,惰性不断增强,不断开始找各种借口逃避学习,而心理问题,作为一个老师都“没有办法”的完美借口,则被拿来“活学活用”。对此类孩子,需及时进行恰当的心理帮扶与心理干预,修通不良认知,逐步引导其重建目标系统,应用自身内驱力,督促自我对抗惰性,重新逐步回归正常发展路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