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奸雄的形象,很多人认为源自三国演义,罗贯中将尊刘抑曹的倾向贯通在整部小说,导致后世人们普遍认为曹操是个大坏蛋,说是奸雄都便宜他了。
其实往深层次去探究,罗贯中再妙笔生花,但三国历史摆在那,仅凭一人之力,一部小说就能影响曹操几百年来的奸雄形象,实在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一下罗老爷子这么写的原因。在明朝时,这种通俗小说属于难登大雅之堂之物,真正的文人是鄙视的。那么三国演义的目标市场当然是普通大众,要让他们喜欢看,要写他们想看的东西,迎合市场。所以说回来,其实曹操奸雄的形象早在三国演义形成之前,在民间依然定型了。三国演义不过是起了发扬光大,彻底板上钉钉的作用。
所以我们还要再深究一层,为什么会这样?堂堂汉末三国数一数二风云人物,魏王、汉丞相、领冀州牧,曹魏王朝的实际开创者,集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于一体的曹操,怎么就成了“奸雄”?
其实原因并不在民间,曹操作为大人物,他的影响力对后世王朝的帝王们非常大。曹魏怎么立国的?篡汉啊。曹操在世时虽然并未称帝,但公然声称:“若天命再吾,吾为周文王矣”,这摆明是要让儿子当皇帝。所以后世王朝的帝王对曹操的雄才大略心知肚明,但对于曹魏立国的方式是讳莫如深的。不管汉朝末年舆论如何说气数已尽,但篡位毕竟给后世王朝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果不其然,几十年后司马家有样学样,篡位建立晋朝,这导致皇帝权威性下降,权臣专政,只要大权在握就跃跃欲试想当皇帝。这也是后来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分裂的一大原因。如果后世王朝将曹操形象塑造的伟光正,就等于承认曹魏篡汉的正当性,这潜意识里不就是在鼓励篡位者们吗,所以千百年来的上层统治者们有意无意将曹操塑造成奸雄,突出、夸大他狡猾奸诈的一面,对于他雄才大略的一面低调处理。你敢说曹操好?当朝皇帝不处理你才怪。
曹操起初确实是有匡扶汉室的信念的,起兵讨董卓,关东诸侯逡巡不前,只有他和孙坚两路人马真刀真枪跟西凉军打。当然在二十多年的军阀混战中,起初单纯的想法发生了变化,这也是事实。只能说没能坚持初心,但他统一北方,结束军阀混战,堪称英雄。
曹操也是一个很大气的一个人,我们都读过他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大气磅礴的诗句,没有宽广的胸怀写不出来的。
至于闻名天下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得天下人负我”,也是罗老师的夸张。史书原文写的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加个“天下”您是否觉得气氛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正是因为罗贯中站在刘备的立场上所说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自然是因为他谋朝篡位;第二是因为他在刺杀董卓失败逃跑的时候误杀了好友吕伯奢一家并说了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心性凉薄之辈。
但是这两个条件都不成立,首先他并没有篡位,虽然他活着的时候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逼汉献帝退位的是他儿子曹丕,反而三国中最先登基称帝的是一心兴复汉室的刘皇叔;其二那句话是罗贯中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原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其实他内心应该是有所愧疚的。
其实曹操还是有功劳的,当时天下分裂,曹操统一了北方,起码让半个中国百姓免于战火之苦,甚至他还北击乌恒,打败了北方的少数民族,扬威草原,反而统一后的晋朝亡与鲜卑之手;然后曹操其实还是有点人情味的,他死的时候没有惦记王图霸业,反而说的是家里的点点滴滴,可怜曹操其实也是个有人情味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2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