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不是容易得还是要根据个人所处的环境,性格等有关的,不是什么人都会得,但也不是外表看着开朗的人就不会得。
抑郁≠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弱、不愿与外界交往。以女性居多的这个患者群体,普遍会悲观地看待事物。例如正常群体会用“还”来描述,抑郁症患者往往使用的是“只”,比如“只有半小时了”。
很多人会认为这个病是胡思乱想出来的,可以自行调控。其实越是开朗的人,越是好发这种疾病。所以要记住,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以下这些话:
1. 你生活条件挺好的了,你还不满意,还想怎么样?——他们情绪低落,不是因为贪心,而是因为生病。
2. 别矫情了,我看你就事多,玻璃心——他们不是性格的问题,而是生理的问题。
3. 谁没有不开心的时候,你想开点就好了——这种话就等于对一个断腿的人说,你从今天起每天跑2公里,腿就会好了。
4. 一看你就是抗压能力太弱,意志力不够强——其实我们可能不懂,抑郁症患者每天要跟死亡搏斗,需要多大的抗压能力,需要消耗多少意志力,这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5. 好死不如赖活着,你自杀了对得起父母吗,对得起爱你的人吗——他们是病人,他们不是这么想的,他们会觉得“活着更对不起家人”,对他们来说,活着更难。
抑郁症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学说:
神经递质学说
认为抑郁症为大脑神经递质在神经突触间的浓度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整体精神活动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性低下状态。临床观察到抑郁症患者大脑缺少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抗抑郁药就是通过抑制神经系统对这两种神经递质的再摄取,使得突触间隙这两种递质浓度增加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神经回路学说
2007年,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冯国平的研究成果,首度揭示了强迫、焦虑和压抑的生理机制,指出“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出现信息传导不畅是神经症的病理原因,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心灵杀毒2.0——弗洛伊德的拼图》中进一步验证了神经回路学说,指出抑郁症是心灵呼吸的哮喘症,发明了以此原理开发的思维自助方法。
需求斗争奖赏学说
无主导需求,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能引发抑郁症。无主导需求,并不是没有需求,只是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某种目标得以实现或换了新环境后,患者没有了能提起斗争兴趣和热情的主导性需求目标。虽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须斗争的心理和环境压力,但就是意识不到问题的解决对社会或个人具有的现实意义,产生不了斗争的动机、兴趣和热情,总提不起精神,缺乏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了主导需求,他们长期进行着一种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即便有时也有进展或成果,但患者却没有渴望进展或成果的需求心理,因此也体验不到应有的愉悦奖赏,形成不了“需求斗争奖赏”的良性循环。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本病常因学习困难、考试受挫、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挫折、意外打击、家庭失和及亲人分离等社会心理因素诱发,还可因服用某些药物、患某些躯体疾病以及孕妇产后等引起。现得到国内外专家较普遍认同的认识是抑郁症患者体内的神经递质5 – 羟色胺缺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3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