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的多不一定涵养就高,但多读书与涵养有一定的关系。
何谓涵养,涵养这个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指“看得穿,把得定”,指沉稳,大度,诚信,细心,有胆识,有担当。比如朱熹所说的“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
其二,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
(涵养与读书图片)
分析:
心地虚明,沉稳大度意义上说涵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个意义上的涵养,从社会实践的磨砺中来。有涵养的人既严肃又不流于孤僻,既活泼又不轻狂,既稳重又不死板,既沉着又不寡言,既和气又有主见,心宽似海。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说的这种涵养。
从这个意义上说,书读得再多,也不一定会具有涵养,涵养是经过社会实践中的处人、处事,经过社会实践中的广见多识,而慢慢悟出来的,慢慢积累的。
比如“六尺巷”的故事中,清朝大学士张英老家人因为宅基地的事情,与隔壁邻居打官司,张家人把书信写到京城,告诉张英,张英回信说:“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之后,张家人真的把垣墙拆让了三尺,邻居受感动,也把自家的垣墙拆让了三尺,相邻的两家人外墙中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张英的作法,体现的就是涵养、大度。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宰相肚里能撑船图片)
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与读书的多少就有极大的关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说的这个。
在书中吸取前人的文化精髓,以充实自己,以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精神面貌发生质的变化。我们平常所听到的“这个人一看就是个有文化的人!”,这句话说的就是那个人有涵养、有文化素养,这与多读书、读好书是分不开的。
结论:常规意义上的涵养,指的是第一种情况。所以,书读的多不一定涵养就高。
清朝时期🈶️个名叫梁章钜的学者曾经说过:“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确实是可以改变人的气质,而气质是却是涵养的外在体现。因此,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不相同的。读书不但使我们的🉐️到了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使我们的灵魂得以修炼,得到纯正的修养。读书可以修养内心,涵养天性,这是毫无疑问的,读书能够提升你的涵养。我们不能因为博士高铁霸座、拦动车女教师、教授掌掴清洁工等个案就认为读书和涵养品性无关。确实🈶️读书人做了与读书人身份不相符的事,🈶️些可能还非常恶劣。但这并非是因为他们是读书人的原因。应该说,不管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都有一些人渣。不能因此而否定读书。
读书与涵养有一定的关系,但读书的多少决定不了一个人的涵养高低。因为涵养包括的内容很多,读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1、所谓涵养,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和修养,但内在素养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我们只能通过这种素养所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来判断一个人的涵养如何。
2、涵养体现在一个人的:品德、学识、气质、度量、心态、言谈举止、处事风格等诸多方面,这些表现都足够优秀,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涵养高的人。只是读书多、学识广显然是不够的,其他任何一项不合格,都不可以称之为涵养高。换句话说,知识渊博的人,不一定涵养就高。
3、平常我们在提到涵养时,总会想到书读得多、文凭高等。那么,读书及文凭真与涵养有那么大关系吗,两个现实的例子便可以说明问题。一个是曾经的高铁霸座男,一个是后来的公式相声创始人。二人均为博士文凭,书读了不少,然而,一个缺乏涵养霸座不让;另一个同样涵养令人捉急,在电视节目中因自觉不满而公然失态,言语动作都无法圈点。可见,书读得多但涵养低者大有人在,很实际的证明了读书多少与涵养高低无太大关系。
4、在所例举的几项涵养的提现中,唯有学识是可以或缺的。一个人即便没有太高的学识或文凭,照样可以有较高的涵养。涵养中最重要的是做人的品德和素养,这两项决定了一个人会向好还是向坏。向坏者无需谈涵养,因为这种涵养多半是装出来的,只有向好者才会真正的高涵养,这种涵养是一种自内而外的自然流露。
总的来说,多读书会对人形成高涵养有帮助,但并不是读书多的人就一定具备高涵养。二者是从属关系,而非决定关系。现实中,书读得多的人不少,但涵养高的人并不是很多。多数人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达不到高涵养的标准,毕竟,人无完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3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