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分三国,曹操拥有三国最强大的势力,为什么没有称帝,却要做一个忠臣,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着重实权,淡泊虚名
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就会想起三国的曹操,正是这句话告诉我们,曹操着重实权,淡泊虚名。为什么这样说?
曹操认为只要有实权,其他都好办事,自己贵为丞相,汉献帝乃第一,曹操乃第二,汉献帝以有名,但无权,曹操以有权,但无名,曹操借汉献帝之名,以用自己之权,办天下之事。所行之事,乃汉献帝之名,办曹操之事,以达操之目的,为己任也。
称帝乃之美名,然带祸于己,不可取之。美名乃一时之欢,祸于长期,操之谋士也以此谏之,益处于己,而非于他人。
二:不能顺天应人,怕走董卓之路
称帝而非顺天应人,操非汉室后裔,乃宦官之后,历任宦官非掌权之人,然名不正言不顺,以惹祸患,而非利己。
然,掌权于董卓之路,董卓为何路?董卓废汉帝,立新帝,以为汉室之益,实为己者之权,各诸侯,仁人义士,皆看于眼中,则激起众人讨之。袁绍以为讨董卓之盟主,汇聚与刘备,曹操,孙坚,公孙瓒等能人异士,共商讨董卓之大计也。董卓以吕布为先锋,汇聚老虎关,然出现三英战吕布,刘关张皆胜之,吕布逃之,董卓大军皆败下战来。
后董卓与吕布为挣貂蝉,而出现内部矛盾,造成两人互斗,最终吕布联合众臣,以杀董卓。此乃董卓之路也,操怕之旧路乎。
三:重视名誉之美德,野心乃统一天下
名誉美德乃刘备也,曹操也以名誉美德乎,于人于己,于人者,招奇人义士,招忠心谋士,共论天下之事;于己者,展宏图霸业,乃统一天下,修复汉室之兴也,益于忠臣之名誉美德。此乃修复汉室,辅佐汉献帝之名,以众人之力,兴己者之霸业,此乃操之野心。
曹操属下谋士,以有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属下将军,以有典韦,曹仁,曹洪,许褚等众多勇士,图大事,以非难事,此操长远之计也。
综上所述:曹操不称帝,重视实权,淡泊虚名,宦官之后,非顺天应人,恐怕董卓之路也,重名誉之美德,招众多能人异士,共图国之大事也,以操之野心乎。
文:长城品史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皇帝至高无上,贪心强霸之徒人人垂涎皇位,然而,万事万物,有其利必有其害。
皇位的附加能力极强,反噬力量也极大
坐稳皇位的人,只要不太昏庸,就更让天下人才任我驱使;天下物资任我调度;天下不平事可尽削之。嗯,想想都有点小激动。
看过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神功难练,一旦心急走火入魔性命不保;神器不可轻持,一旦把持不住,心性失常,变为恶魔。诛仙里有个主角叫张小凡,张小凡的嗜血珠,威力无穷,然而,时常让人无法把持心性,也有巨大危害。
皇位也是这样的,曹操熟读史书,就在西汉末年的王莽,你看他称帝之前,谦谦君子,恭敬爱人,一旦称帝,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实在是失去制约之后,人会有一定程度的迷失。
再看,皇位的另一个反噬力量,那就是成为众矢之的。倚天屠龙记中倚天剑,屠龙刀,就好比这王位,引来多少争夺,多少人明明拿不稳偏要去拿,死于非命。
曹操所处形势
曹操靠挟天子以令诸侯起家,说明当时天子虽然疲弱,刘汉遗老仍然有一定市场,其中也有人有些能力,皇帝名义上有一定号召力。像孔融,荀彧他们不同程度上有忠于刘汉的心思。一旦撕破脸皮,首先曹操集团内部将造成一定程度的分裂。这样就会削弱本身的力量。
再一个,当时天下三分,曹操虽然势大,无法建立绝对优势击溃对手。如果此时称帝,白白授人口实而已,各地人才依然归附各地割据势力不会因此投向他,得不到实惠,反而在政治上处于劣势。眼下就有袁术称帝的例子呢,不过是徒增笑料而已。
从内从外看,于此时强行称帝,都不是好时机。
历史上,项羽经钜鹿之战,威震诸侯,在关中也不敢称帝,靠分封诸侯将领,自己也做了王而已。后来项羽驱逐义帝,刘邦一反项羽,诸侯都帮腔。等到楚汉战争定了胜负,刘邦势力最为强盛,天下初定,想称帝,也是试探其他侯王,梁王彭越等人做顺水人情,拥立刘邦当皇帝,刘邦数次推让,看到他们确实能接受其称帝,才于定陶称帝。又靠数年征战,直到临死,才稳住局面,把江山坐稳。
曹操不是个糊涂人,也不是个猴急猴急的人,他要保住优势局面,至于将来如何,就看继承人的能力和机遇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3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