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核心不是喜好问题,喜好只是表象,而深层次的原因需要做客观剖析。下面我们来展开分析。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凑发生了质的变化。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节奏的改变,使得人们更倾向于追求速成的东西。花一个月读一本书,还是花两分钟看一篇鸡汤文?在这个快节凑的时代,当然是选择后者。因为更容易获得信息,获得一种“假性满足感”,潜意识认为“我今天学习了”,“我没有掉队”。正因如此,市场有了成功学,认为成功也是可以复制、粘贴的。这就是抓住了人们生活节奏快这一特点。
我们再以书法为例。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书法速成班。书法速成这个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因为学习书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是找个师父学个两三个月就能当书法家。如果两三个月就能学有所成,那满大街岂不都是王羲之。
其次,科学技术有了质的飞跃,互联网及多媒体的发展势头迅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前依赖于阅读纸质媒介的习惯逐渐被削弱,纸质媒介也逐渐被电子媒介所取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被无限拓宽了。于是,产生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人们很难再拿起书本去阅读大部头的书籍。大部头书籍需要消耗更多时间,碎片化则不然。
现代人都患有“手机综合症”,什么都离得开,离了手机万万不能。以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是拿起手机知天下。科技让习惯改变,但科技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人的不自觉。打开手机一大堆信息铺天盖地,不看,生怕错过什么;看了,时间又浪费于无形。
第三,媒体没有做好正向引导。为什么现在社会上会出现“读书无用论”。正是一些无良媒体大肆宣传的结果。媒体没有做自己该做的事。
那么,媒体的职责是什么?一是用真实的新闻服务群众,不能歪曲报道,扭曲事实。二是要用正确的价值引导群众,不能传播负能量,灌输错误价值观。三是要虚心接受群众监督,多听取群众意见。四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为伍,不脱离群众。
综上所述,到底对诗还是看长篇大论呢?一句话: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树立浮生正确三观。
一是时代使然。当今时代,是一个快节奏时代,人们争分夺秒,一刻也不舍得停下歇息。飞机、高铁、汽车等交通工具,让行万里路指日可待;手机、网络等通讯工具,让鸿雁传书写进历史;大数据平台、云技术等广泛应用,让深藏内向的情感和不易言说的隐私曝光于天下;麦当劳、肯德基及外卖、快递等,让吃饭变成快餐,让消费变得理所当然;三言两语取代长篇大论、鸿福巨制,这种快餐式阅读体验也是应时而生、应势而生。这是大势所趋,我们无法改变。
二是精华浓缩。俗话说,浓缩都是精华,小米营养价值远高于玉米、大米,是一个道理。从长篇大论到三言两语,或许是智慧之举。这与80%和20%理论不谋而合,少数人往往掌握着多数资源。无论是智慧分配、财富分配、劳动分配、时间分配等,其实都适用于这个理论,那么三言两语的诗歌与这个理论极其相似。诗歌在思想含量、精华提取、意义包含等方面,往往比长篇大论的文章、小说等方面,更能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它往往涵盖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悟,也体现着作者的文学功底和文化造诣,三言两语即可展现智慧。
三是回归经典。经典的即是不朽的,经典的也是简短的。人生本来简单,只不过是,由于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等原因,导致多数人寻求快城市里的慢生活。回归乡村、回归田野、回归自然、回归土地等,逐渐成为大家的首选和新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这些经典理论,往往也非长篇大论,但却蕴含着人生哲学和智慧。
当然,这也与中国传统留余思想、以小见大、一叶知秋等理念不谋而合,所以,人们喜欢对诗句而非长篇大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4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