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9作为前苏联研制的一款性能优异的多用途战斗机,其设计定位就是为了对抗美国的F16。不过,由于米格29在多场局部战争中表现不佳,给外界留下了失败战机的影响。其实,米格29一共有20多种改型,生产了1600多架,装备了超过30多个国家,应该算是一款比较出色的机型了。相比于F16,真正失败的并不是米格29,而是前苏联的国家和它所在的那个时代。
(米格29战斗机)
米格29是前苏联设计的最后一款前线战斗机,其在整体设计上还是具有很高的水平的。米格29采用了翼身融合技术,上升力型机身和大型机翼完整的以整体空气动力学形式融合,使得该机整体升力要大于西方同类战斗机,获得了更好的机动性能。两个配备有可调进气口的低轴心发动机,可以适应前线机场恶劣的环境。再配上当时性能出色的RD-33发动机,依靠7.87的推重比,使得米格29在能量机动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米格29机体可以承受持续9G的过载,共有7个武器外挂点和1门机炮。米格29还是第一款使用由雷达、红外光电探测和头盔瞄准具组成的综合火控系统的战斗机,配备当时苏联先进的多模式脉冲多普勒雷达,全面的火控和电子战系统。在性能上是完全具备对抗F16战机的实力。那么既然米格29性能不输F16,为何在实战中要远远逊色于F16呢?
(米格29的气动设计使得能量机动能力很强)
(米格29装备的头盔瞄准具在近战中优势明显)
这主要与米格29在苏军的定位有关。由于米格在苏联是以前线战斗机定位的,什么是前线战斗机呢,就是那种像士兵一样,造价低廉,补充容易,可以在前线战时大量部署、消耗和补充的飞机。像米格21这样简单便宜的战机就是前线战斗机的代表。米格29为了保证性能,牺牲了航程和寿命。米格29最初的作战半径仅有约600公里,被戏称为机场守卫者。而机体寿命仅有F16的一半,RD-33发动机则只有F16发动机的四分之一。而且受苏联电子技术落后于西方的影响,米格29在电子系统和操作系统上要落后于F16等西方战机。在苏军的预想中,米格29会在世界大战中伴随苏联大兵团作战,执行防空和对地攻击任务,所以对于航程和寿命并不会有太大影响,而苏联的防空作战体系也会给予米格29支持。因此,在苏联作战体系中,米格29的缺点其实并没有太大影响。
(米格29在航程和寿命上做了牺牲)
(米格29的航电系统要远落后于西方)
针对米格29的性能,西方曾进行过多次研究。德国统一后,F16就曾几次和原东德的米格29进行过模拟空战,结果发现米格29的电子系统和航程远不如F16,在超视距空战中处于劣势。但能量机动能力很强,搭配头盔瞄准具,在近距格斗中要比F16更强。如果要对抗米格29就要多利用超视距作战和航程优势。随着苏联的轰然倒地,原本支持米格29的作战体系也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而且由于米格29主要装备的是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训练水平和体系作战能力并不强,装备的更多是早期性能不完善的米格29。再加上美国和西方先进的配套体系支持,米格29的缺点被不断放大,甚至近乎于“裸奔”的去和F16等三代机作战,自然也就没什么好下场了。海湾战争中,单打独斗的米格29根本架不住体系化的联军空军,不是被干掉就是逃到了伊朗。科索沃战争中,单打独斗的米格29早期型即使载着空军司令上天作战,还是被F16中期升级版在超视距空战中被击落。
(F16在超视距空战方面要远胜于米格29)
(科索沃战争中被击落的米格29)
米格29在这些战争期间无一例外的没有配套的体系支撑,而F16则依靠全面的支持取得了完胜,米格29根本没有近战的机会。而苏联解体后,更大更先进的苏27被摆上了货架,不好的实战经历,腿短寿命短等问题,使得米格29彻底走向了衰落。不得不说,米格29生不逢时,虽不算失败但却是一款充满悲情的战机。
(米格29注定是一款悲情的战斗机)
不能简单的认为米格29是一款失败的战机。尽管这款战机在设计之初带有一些先天不足,比如航程短,电子设备落后,这和当时前苏联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的,米格29自身确实具有一些优越性能,尤其在空中机动性上十分突出,否则不会被有些国家当成主力战机在使用。苏联解体后,米格29的战力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得到升级更新,特别是综合性能上相对落后,在特殊环境下的一些不对等的军事冲突中,米格29均得不到空中与地面的有力支援,当然打不出好的成绩。任何一个国家的空中力量的强大,都不是仅仅依靠某一款单一机型的性能来实现的,相反,一款战机的战绩恰恰要以国家空军整体实力为后盾。米格29战绩不如F16,主要还是军事环境,政治形势造成的,它的不足与坎坷经历,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