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而是选择了刘备呢

诸葛亮出山都二十九岁,再不立志干什么,都要成为废人了,姐夫哥哥都非常急,他自己也急了,虽说刘备那时在新野,是个过式徐州牧豫州牧。因为反对曹操特意隐藏起来。在荆州并不能抛头露面,以富商人来过几次,还没有打出旗帜,不会亮号,我是刘备,我是当令汉皇帝宗室叔叔,谈天说地和谁可以说来,寄人篱下无法用人做事,他也干思万想,想着东山再起,他还没有真正大主意,诸葛亮清谈隆中对时,刘备也许想过,自己就能成三足鼎立之一。就当时而言。也是三足鼎不成立的,南面孙权,北面曹操就不用说,荆州益州刘表刘焉当时都很强大,占地盘广大。曹操都是未敢主动交锋,不是可以轻视霸主。

刘表在荆州以儒者风范,招诱有方,威怀兼并,令境内敌党豪强都为己用,从关西,兖州,豫州得来投靠荆州的当时名士成干。他大招青年创办学校,博求儒士豪杰为师,象刘备,张绣,都做作为外藩帮他看家护院,在诸侯争战中,保持中立态度,避免了许多战火。使当地和平,经济发展,物质丰富提供大好条件。为了扩张交州和张津作战才牺牲张绣与曹操求和。刘焉也是很有作为的人,益州牧。他向朝又上提出许多改革办法。要清廉官员,宗室重臣可为州牧,让州牧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安定管辖百姓,东汉因此造成各地军阀割据的形成,他是最早不再由朝廷的控制,不向朝廷交纳租费形成独立的军阀。建立起自己独立割据势力。力量相当强大,有完全自主一支东州兵队伍。刘备凭着一千多人,有什么办法就能想得荆州,益州。再说四战之地荆州,谁都想得他他先独立先灭亡,凭什么刘备能得,袁术关羽很强大,很快就败亡就是明证。

没有周瑜打败曹操,刘备何能得荆州江南四郡。刘备还不敢打出旗帜,当时刘备队伍,混在襄阳城下,集结在十万多富人逃难队伍之中。向江陵逃去,诸葛亮也正好在襄阳城下。在当阳被曹操队伍追上十万人多逃难队伍,人马四处逃散,物资全部被曹操所得。诸葛亮并没主意,要刘备队伍要到那里去。(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会夏口。)刘备遇见鲁肃,鲁肃问刘备那里去,刘备说到苍梧。鲁肃说投奔苍梧太守吴巨吗,那是个庸人,根本没有前途。还去投奔孙权吧,鲁肃详细介绍了孙权实力和德行。劝刘备与孙权联合,刘备想想才同意去孙权那里。

刘备带部下住到夏口。派诸葛亮去柴桑见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才正式投奔刘备。不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也不是诸葛亮专门投奔刘备的,是机缘巧合,遇到一起。刘备需要一个去孙权那里朕系人。诸葛亮正好是那个合适人。

在荆州刘表设立的贵族学校。诸葛亮和石韬,徐庶,马良五兄弟,庞统,都是同学关系。相当亲密,相互间也为了当时孝廉制互相吹捧,并不是介绍人。

司马徽也是他们老师,是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是个大能人。但在北方许昌曹操那里。诸葛亮由于叔叔诸葛玄是袁术的豫章太守关系。他是朝廷明令禁止不能取得推荐为精英人才选拨资格的人员,而他同学石韬,徐庶由于精英选拨制度早就直接成为官员。

诸葛亮到二十九岁还在种田。就是推荐制制度受害者,也只有和做为强盗刘备在一起打天下了,创世界。曹操主持世界里,无人推荐他当官的,当他说同学石韬,徐庶能成了刺吏,太守时,同学反问诸葛亮能干到那里。他深深为自己前途担忧,抱头呼啸后,一言不发,无法解答。

虽然不完全一致,但让我想到足球圈里的著名话题:“为什么梅西不选择加入西班牙籍,那样就可以跟随西班牙斩获世界杯欧洲杯了”。

这就是功名怪、厚黑学受害者、慕强怪们的执拗和搞笑之处。

在他们眼里,世间只有利益,只有功名。

很多人总是爱用什么待价而沽之类的所谓“理由”来解释诸葛亮的出仕刘备。说诸葛亮不出仕曹操、孙权等势力,是因为害怕自己去晚了,在人才济济的大集团里没有出头的机会。乍听起来似乎还挺有道理,但诸葛亮这人,还在布衣白身的时候,就敢和朋友们吹水聊天时,指着朋友们一个一个地说你可以当县令你可以当太守,别人问他能当什么他就笑而不语。

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最常常被人用来误解诸葛亮躲避北方士人的,是紧随着这段之后的一句话。

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

确实,诸葛亮不止一次感叹过北方士人很多且很强,这也的确是当时的事实。并且,汉末时期,确实是有这么一些士人,因为觉得自己竞争不过北方中原又多又强的世族子弟,而选择到南方欠开发地区,暂且沽名钓誉,以待时机。例如益州地区的董扶任安就是典型的例子。

公府、州十辟,公车三徵,不应。董扶、任安从洛还,过见之,曰:“京师,天下之市朝也,足下犹之人耳。幸其在远,以虚名屡动徵书;若至中国,则价尽矣。”

他们在中原仕途遭遇不顺,就索性躲回益州老家,专门做别人的老师。后来,由这两个人教出来的益州士人们,个个都学足了他们那一套,蜀汉政府请他们出来做官,不是装死拒绝,就是即便勉强接受官职仍然扭扭捏捏成天说些蜀汉必亡的风凉话。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人的徒子徒孙里,最出名的那个人,叫谯周

而这个谯周,干过最出名的事,就是用他那如簧的巧舌,劝服了刘禅以最快的速度投降曹魏。

说穿了,如果是沽名钓誉之徒,即便他们没有在第一时间出仕曹魏(或者其他占据中原的眼见要统一大势力),也终将会在未来某一个合适的时机,用最大的筹码去投降,然后换得尽可能多的荣誉和尽可能高的地位和官职。

但是,诸葛亮和这种人是不一样的。

他如果是为名利,又有什么必要跟随一个被人撵着打追着踹了大半辈子,而当下依旧处于分分钟被人灭的危机之下刘备?

他如果是为名利,又有什么必要在已经先帝驾崩之后,蜀汉举国军政皆在己身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拖着那老迈的身躯,去翻越那崇山峻岭,矢志不渝地去北伐,最后把自己累死在军营中?

他如果是为名利,又怎么可能在死后只留下八百棵桑树、十五顷田给自己那八岁都不到的儿子?

不管是小说还是正史,三顾之恩的君臣之义,难道还写得不够明白吗?为什么总还是要发出这种厚黑疑问呢?

最后,还是用裴松之的话和杜甫的一句诗做个结尾吧。

臣松之以为魏略此言,谓诸葛亮为公威计者可也,若谓兼为己言,可谓未达其心矣。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5065.html

(0)
上一篇 2023-03-08 下午4:59
下一篇 2023-03-08 下午5: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