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声。相声百年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四次重大困难时期,分别是:清朝光绪末年北京相声艺人被驱逐出北京;新中国成立侯宝林改革相声;文革中相声艺人悉数被打倒;上个世纪90年代末相声的没落。但是说到这四个困难时期相声差点消亡,轩主觉得言过其实。
相声界有一种说法是“相声发源于北京,成长于天津”,其实说的就是清朝末年光绪年间,北京相声艺人因为得罪了权贵,被驱逐出北京城的事情。相声本身以针砭时弊为特点,比如最早的传统段子《打白朗》,就是描述的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把清政府打的落花流水的故事。可以想象,这样的“艺术”肯定会成为清政府的眼中钉,被驱逐只是早晚的事情。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大清肃亲王出巡,要求作艺的都要停止表演,而相声艺人魏昆志正演到精彩处,不愿停下,惹怒了这位王爷。最后相声落了个“驱此莠民”的下场,大批相声艺人被驱逐出北京。 幸亏北京相声入主天津,没有水土不服。 位于九河下梢的天津卫,物流人流量都非常大,小工、市民,三教九流各门各派齐聚,这是这些底层百姓孕育了这里的市井文化,也为相声提供了坚强的群众基础。
到了新中国成立时期,做为旧社会撂地杂耍的相声,作品充斥着低俗、庸俗、下流的内容,相声这门手艺,要想在百花齐放的新时代背景下生存,改革势在必行。1950年初,由侯宝林先生、老舍先生、孙玉奎先生牵头,在北京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当时,相声改革小组积极团结广大的相声演员,树起相声改革的大旗,大胆抛弃了旧社会相声作品中的糟粕,拟出改革的方案、步骤,一面改进,一面实习,组织了相声大会的演出。并且成立识字班,消灭了相声界的文盲,使从旧社会过来的相声演员,逐渐提高了文化和政治水平。那一时期的相声创作也很兴旺,配合形势创作出大量的新段子新作品,推动了相声事业的发展。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相声艺术蓬勃发展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到来了。很不幸,几乎所有的相声老艺术家全部被打成右派,拥有百年历史的相声艺术迎来了最困难的时期。这时候幸亏是马季先生挺身而出,为了顺应那个特殊的年代,创作了大量如同京剧样板戏一样的歌颂型相声作品。虽然这些作品过于脸谱化、程式化,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相声作品也有一定的社会效应,也为日后粉碎四人帮,相声艺术重新焕发光彩,保留了希望的火种。
文革结束之后,相声艺术在70年代末,整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迎来了它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老艺术家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一大批青年相声演员迅速成长,加上电视的普及,让相声艺术真正的走入了千家万户,也把相声艺术推向了巅峰。但是很遗憾,到了90年代末,相声艺术在喜剧小品的冲击下,没落了。大批相声演员改行,而坚守阵地的演员,也无法再创作出像样的好作品,一片凋零。幸运的是,郭德纲在2004年末开始火爆网络,小剧场爆满、万人体育馆座无虚席,商演门票更是一票难求。是郭德纲再次把相声观众拉回剧场。让相声实现了复兴。
相声艺术其实不止经历了一次“濒死”的过程。只是最近的一次是在21世纪初,冯巩和牛群决定改革相声,将相声艺术变为接近小品模式的一种表演形式,他们把洋车拉上了春晚,可惜这种方式并没有得到认可,从那个时候,相声就开始慢慢淡出了大众的视线。
关于相声为什么会在某一个时期差点“死了”,又到底差点“死了”了多少次?这个原因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也可能是所有的因素都占一点吧,对此我做出了如下总结:
相声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逐渐形成,由张三禄开创,源于民间、盛于民间。张三禄本是八角鼓艺人,后来在北京天桥上自己摆摊,研究出了四门功课“说、学、逗、唱”,并且把其称之为相声。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既有幽默的段子讲,还有好听的戏曲,更是集各种民间艺人的本领于一身,所以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自张三禄之后,又出现朱绍文、沈春等相声祖师在北京天桥各施才能,将相声艺术传承下来。
虽然那段时间相声发展的很火热,可却出现了“技多没饭吃”的情况。因为是街头艺术,相声演员还是要靠观众的打赏来获得收益,养家糊口。其次,一遇刮风下雨、流氓闹事,可能一天都没饭吃,几天的劳动成果都付诸东流。再加上相声本身就有极强的讽刺意味,惹怒了清政府,整个行业被驱逐出了北京城。
也正是这个时候,相声演员大批涌入了天津。当时天津的南市属于三不管地带,相声在这里得以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现在我们都能看得出来,只要是天津人,起码都会说唱那么一两句。同时,马氏、常氏相声也于此时诞生,相声行业在天津当属于第一市井文化。
这是相声第一次衰败——兴盛的过程!
1949年之后,相声艺术摇身一变,成为了“曲艺经典”,但是它的讽刺与庸俗也变成了缺点,一度不被社会认可,背上骂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侯宝林带头开始改革相声艺术,去掉了取笑父母、讲述色情等糟粕,挽回了相声的地位。
1957年—1967年,相声又一次遇到生死存亡的境况,这里不说大家应该也都猜得到是何原因。1973年,马季、唐杰忠的《友谊颂》成为了新时代的开天辟地之作,再一次站稳了脚跟。
这是相声的第二次衰败——兴盛的过程。
20世纪初,小品艺术出现,这种直观的表演形式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就连整个春晚也成了小品的舞台。冯巩相声改革失败后,也加入了小品艺术的创作和表演,相声行业的地位岌岌可危。
直到郭德纲成名之后,相声再一次兴盛起来,这也是相声发展以来最巅峰的盛世了。21世纪人民思想开放,郭德纲重新捡起了侯宝林丢掉的糟粕,拿上舞台表演,重新让观众喜欢上了相声。所以像杨少华这样的老艺术家才会如此评价郭德纲:我不说郭德纲的相声好不好,但我就是佩服他救活了整个相声行业!
这是第三次相声衰败——兴盛的过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5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