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槿惠单身,有一定的原因。
第一,因为父亲的作为而恐惧男人的感情。
大家都知道,朴槿惠的母亲陆英修,是在丈夫的演讲大会上遇刺。
当时刺客没有打中朴正熙,就胡乱开枪,射中傍边的陆英修。
陆英修被紧急送到医院抢救,然而朴正熙为了表现自己铁血军人的形象,并没有及时赶赴医院,而是做完了演讲且处理完现场后,才赶到医院。
当时陆英修已经重伤不治。
朴正熙的这种行为,让女儿朴槿惠感到无法接受。
因为朴正熙和妻子是贫贱夫妻,他当时仅仅是陆军本部情报局第一科科长,中级军官,还在老家农村结过一次婚。
当时韩国军人的工资很低,陆英修与朴正熙结婚后,生活非常拮据。她的母亲李庆玲由于支持两人的婚事,也没法回到老家沃川,只好与女儿女婿一起过苦日子。虽然生活条件不宽裕,但陆英修对朴正熙体贴入微。
即便如此,父亲朴正熙却对自己母亲如此冷血,让朴槿惠感到不寒而栗。
也许他认为男人都不是好东西,从此拒绝男人的感情,当时她才22岁。
第二,曾经有过失败的感情经历。
母亲被杀后,父亲朴正熙也在5年后被人暗杀。
在这里期间,朴槿惠也超过25岁,在当年的韩国算是大龄剩女,要赶快嫁人了。
而当时朴正熙权力极大,简直就是韩国的皇帝。
于是,韩国一位部长自称很喜欢朴正熙,将自己英俊、有才华的儿子介绍给他。
由于部长是朴正熙的心腹,后者也没有反对这个提议,让女儿朴槿惠去相亲。
因为这个部长公子可以讨好,没有感情经验的朴槿惠很快陷入情网,一度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然而,1979年朴正熙突然遇刺身亡,新上台的政府宣布朴正熙是独裁者,大肆批判。
于是,一瞬间,那个部长就改变了立场,宣布反对朴正熙的独裁统治。
而他的儿子也立即同朴槿惠保持距离,不再联络。
朴槿惠这才明白原来一切都是趋炎附势的演戏,随后隐居长达6年之久,很少离开家门。
第三,隐居时间过久。
朴正熙遇刺后,朴槿惠为了怕被父亲的敌人暗算,带着弟妹隐居6年。
等到结束隐居的时候,她已经34岁。
七八十年代的韩国还是比较保守的,这个岁数的女人是很难嫁人的。
因为年轻男人不可能娶比自己大的女人,而40岁左右还没有结婚的男人不是条件不好、就是离异家庭,朴槿惠也不能随便嫁掉。
况且,朴槿惠身份特殊,绝大部分韩国家庭是不敢让她做儿媳妇,怕惹祸上身。
而且,韩国是标准的男性社会,对女人比较轻视。
大富大贵人家,非常厌恶找一个女强人回家做儿媳妇。
所以,朴槿惠也就一直单身。
其实并不复杂,朴槿惠不结婚,与她的身世、经历和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个人的世界观往往是由自身的经历所决定的,性格也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把朴槿惠的经历分为3个阶段就不难发现,她不结婚并不奇怪。
第一个阶投,朴槿惠22岁至27岁,正常来讲这个年龄段,是爱情的萌芽期和成熟期。然而朴槿惠的母亲陆英修和父亲朴正熙在这5年里相继被刺杀,尤其母亲被刺杀后,朴槿惠把全部精力投放在辅佐父亲参与国政上,可以说朴槿惠在失去母亲的悲伤中不能去想或者忘记了爱情。因为22岁的女孩身下还有弟弟妹妹,还要照顾父亲,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去谈婚论嫁的。更何况父亲朴正熙是一个专制17年的韩国总统,朴槿惠的地位同样高高在上,这个择偶标准如何选定?后来朴槿惠说她的偶像是中国三国时期“手握银枪、若舞梨花”的赵云,可见朴槿惠的爱情是多么理想化的。
第二个阶段,18年的苦难。与其说是苦难,不如说是与青瓦台生活的巨大落差。当然,27岁的朴槿惠领着弟弟妹妹离开青瓦台回到老家去生活,确实是不容易。但做为朴槿惠来讲这似乎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受到朴正熙执政17年培养韩国众官员的冷落。可以说这个对朴槿惠打击是最大的,所以她才有了看透“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的想法。从父亲被刺杀当年即1979年写的《心之新路》和后来写的《如果我生在平凡的家庭》两本书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这个阶段也就是爱情的黄金阶段,朴槿惠却不相信爱情,她把感情放在了崔顺实身上,从而结成闺蜜亲情。
第三个阶段,从政。1997年加入韩国大国家党,1998年当选国会议员,这时朴槿惠已经45岁,这个年龄没有结过婚的女人该如何择偶?所以,朴槿惠选择的是放弃爱情,此时她已把目光投向韩国权力的顶峰:总统。正如朴槿惠在日记中写道:“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已经出现了女总理、女总统,韩国为什么不行?”
总的来讲,朴槿惠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性格发生了变化,因此被冠以“冰公主”的称号,同时朴槿惠一心一意想走上从政的道路,而且心里高傲孤僻。这样的女人不会有爱情。
朴槿惠的信仰是什么?她写的《绝望锻炼了我》和《朴槿惠日记》,似乎己经给出了答案:韩国的总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