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太宗之后是李治继位(李世民死后为什么是李治继位)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政治魄力的帝王之一,这位创立了“贞观之治”的伟大帝王。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选择了一位颇为平庸的李治为储君,很耐人寻味。

太子李承乾被废

据载,唐太宗共有十四个儿子,古代立储立嫡立长,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当属长孙皇后亲生的三个嫡子:长子太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和第九子晋王李治。

  • 太子幼时贤明,长大不贤

李承乾作为嫡长子,生性聪敏,最具有资格。故而,李世民继位便立李承乾为皇太子。史书记载,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去世后,皇帝李世民令太子李承乾处理政事。那时候,李承乾的才能便彰显出来了。自此以后,太宗每次出京巡幸,就由太子监国。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年岁的逐渐长大,李承乾变得不再贤明,比如所做的很多事情都不合礼法,不再用功,变得愈发堕落。具体的事实就是:经常带下属到郊外打猎,破坏百姓庄稼啦,从牢狱中私放罪犯,让他们为自己做事啦,其实真要计较起来,也不是什么大事。

那个时候,唐太宗宠爱李泰,李承乾估计压力很大,想着自己贤明,得不到父亲的认可,何不反叛一下,于是后来才劣迹斑斑,当然这纯碎是小编我瞎猜的。

  • 李泰得宠

李泰幼时聪敏绝伦,长大后爱好经籍,深得太宗的欢心。

史载,李泰“聪敏绝伦”,又因他擅长写文章,李世民让他在府邸设置了文学馆,帮会组他吸引征召学士,为他拉拢重臣,联结文武,形成朋党带来了便利。身为魏王的李泰逐渐得到太宗的倚重,渐渐的有争储之象,这对李承乾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威胁。李泰自己呢,也自负其才,也是有夺嫡之心的,于是两人明争暗斗起来。

李泰的得宠与承乾的失宠大体上是同时发生、此消彼长的。从唐太宗对李泰有意偏袒并着力扶持他的实际行动上来看,唐太宗或许是有意让李泰在合适的机会成为储君的,至少曾经有过这个想法。

  • 太子被废

唐太宗的这种做法,可是大忌哦!

不过有一点值得提一下,李承乾早年有足疾,行动不便。太宗想舍李承乾而就李泰,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原因。

太子自古以来就是众人的靶子,特别是在长寿的君王手底下,更是活的如履薄冰,随着唐太宗对李泰的有意偏袒,李承乾逐渐走上了刺杀李泰,密谋政权,被废不归路。

有趣的是,李承乾的政变与其父李世民很相似,党羽也有玄武门之变中的干将,不知唐太宗作何感想诶???

唐太宗的心病

李泰才华横溢,李治仁厚忠孝,李恪英明果决,这么多好儿子,李世明想想都头大啊。李世民觉得李泰是个可塑之才,肯定萌生过将李泰立为太子的想法,只不过犹豫不决。

再看看朝臣群臣的意见,也不统一,大臣岑文本、刘洎请求立李泰。长孙无忌坚持请求立李治。

当然了,这些人肯定拼不过长孙无忌了,李泰隐约听闻说李世民想立三弟李治为太子,便威吓李治说,由此,李治忧惧不安,后被李世民察觉。

逐渐地,李世明逐渐意识到,若立李泰为太子,将来李承乾与李治都难逃一死,而李治仁弱,

弱立他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泰都能活命。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唐太宗亲手射杀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在血泊之中登上了太子之位。唐太宗担心在自己身上经历过的事情,在儿子身上再度上演。

最终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将魏王李泰调离京城,贬为东莱郡王。

尧舜禅让,有德者居天下,国泰民安。

夏朝始行家天下,列朝列代相继世袭,直至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灭亡为止。

世袭制以嫡长子为东宫太子,是继承皇位的第一人选。这就引发了父子反目,骨肉相残的宫廷政变愈演愈烈,屡见不鲜。用血谱写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隋亡唐继,李渊登上皇帝宝座。立嫡长子建成为皇太子,引发玄武门之变。皇三子世民弑兄灭弟,成功夺权,逼父退位,自立为帝,开创了大唐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有十四个皇子,皇后长孙氏生有四子,嫡长子承乾八岁立为皇太子,长大后品德恶劣,屡教不改,父皇欲废承乾立嫡二子李泰为皇太子。引发了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兵戌相见,两败俱伤,落得被贬为庶人,发配黔州的悲惨下场。唐太宗十四个儿子,其中十二个死于非命,只有李治和李福两个平庸无能的儿子幸免于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嫡三子李治顺理成章当了高宗皇帝。引发了女皇武则天废唐立周的历史闹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7430.html

(0)
上一篇 2023-03-21 下午12:41
下一篇 2023-03-21 下午12:4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