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纸张粗糙容易写出枯笔。
有些宣纸纸面很细腻,比太容易写出枯笔。手工纸、毛边纸等纸面粗糙的纸张则容易写出枯笔。
2、干笔蘸墨容易出枯笔。
多数人在书写之前都有先把毛笔用清水润湿,然后再蘸墨书写,这样写不太容易写出枯笔。直接用干笔蘸墨,容易出枯笔。书家王铎就喜好用这种方式,干笔蘸墨,一口气书写几十个字,前半段字迹浓重,后半段字迹干枯古拙,前后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不过这种方式对书家的书写功底很有要求。一般人笔毫墨少了写出来的字不成形。
3、调过的墨容易出枯笔。
大家可能认为淡漠不容易出枯笔,浓墨不容易出枯笔。淡漠不容易出枯笔是真的,但是浓墨也不容易出枯笔。枯笔也叫“飞白”,既然是飞白,对书写速度自然有要求,问题在于若用浓墨,速度提起来之后容易断掉,反而不容易出枯笔。书写之前把墨调一下,反而容易写出枯笔。
4、偶得的枯笔最珍贵。
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到,好的作品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写出来的。看来大书家同样也面对一个困惑,就是越想把字写好可能越写不好。其实写枯笔也是这样,为了写枯笔而写枯笔,写出来总是不尽如人意,反倒是一个不小心写出来的枯笔,连自己都会眼前一亮,别人看着也觉得养眼自然。
枯笔是一种特殊的书法技巧,运用得当能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枯笔的运用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自然。
有的人为了达到“枯”的效果,将本来蘸满墨的笔,故意用宣纸吸去一些墨再写,这样写出的枯笔就显得突兀,与周围的字不协调。
书法创作要体现书写的自然属性,要体现墨色由浓到淡的自然变化过程,待笔上的墨书到较少时,再继续书写,这样,枯笔就自然和谐了。
二是要涩行。
当毛笔上的墨较小时,如果表现出苍涩老辣的艺术效果,关键就是运笔要涩行。
剖过鱼的人都应该有这种体会:刮鱼鳞时,要将刀稍稍立起,再向前推,这样才可轻松将鱼鳞刮下。
毛笔的涩行是同样道理,运用枯些时,笔头在前,笔杆稍后倾,以笔杆推动笔头前进,这样可以增加笔锋与宣纸的摩擦,让有限的墨充分“杀”入纸中。
三是要少用。
一件好的作品,有几处枯笔的运用,能让其表现力更加丰富。但如果满纸都是枯笔,则显得躁气十足,如同漫天的沙尘暴,让人透不过气来。
所以,一件书法作品中,有一两处枯笔足矣。
枯湿浓淡燥在传统书法当中是笔墨运行的表象,是中国书法当中重要的笔墨语言。通过这样形式的墨与水的虚实交错表现,个使书法产生类似音乐的节奏起伏,也体现了书家在创作中的感情表露。不能把枯笔当成一个单纯的笔法,它是毛笔中墨与水成分融合和书写行笔快慢的交替展现,阴阳关系自然转换,气韵生动的艺术流露。
当然,就书法远笔来说,造成和产生其根本原因是笔毛中的墨和水分比例不同造成的枯湿虚实。水分较少,墨子较多,则可能出现枯笔。在具体书写的时候,除要考虑笔中墨多水分,笔毛干,同时也要兼顾到行笔的快慢,笔行快则枯笔多。还有行笔的势态也有关系,中锋较矣,侧锋较虚,所以侧锋比较容易出现枯笔。
当然,一副书法作品不能全部或者大部分枯笔的形式表现,否则作品显得很急躁。枯笔往往书法作品中段落、情绪的转换的表现,慎多用滥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枯笔也叫飞白,是指书法的线条中出现了露白的情况,有这种情况的线条可以称为枯笔,当然,枯笔另一个特征是用墨上大多是焦墨。
枯笔的书写,一是书写速度相对较快,二是蓄墨用到快用尽的时候。也通常是书者完全进入创作情绪后常用的创作技巧,或者说创作状态更准确。如果运用得当,能准确地表达书者创作是的情绪和审美诉求,对于鉴赏者,也有很强烈的代入感。
枯笔的运用,需要同时把握用笔和用墨的技巧,也需要把握通篇的节奏和气韵,这样不但作品的层次感会更加丰富,也更能表现书法作品的韵律美。
了解了书法中枯笔的书写技巧后,我们就知道枯笔一般是在行草书创作中运用,而且在草书尤其是大草中出现得比较多。而枯笔的运用也基本是出现在整篇作品的中后部分,和一个完整用笔周期的接近结尾时候。
颜真卿《祭侄稿》
米芾《吴江舟中诗》
林散之书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