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旱极必蝗”,也就是说大旱之年通常会有蝗灾肆虐。但是,从食物的角度看,蝗虫以草为食,大旱草木稀疏,为什么还会爆发蝗灾呢?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解析一下。
首先,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蝗虫
蝗虫是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下所有物种的总称,目前已知的蝗虫种类已经超过了25000种,它们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的草原以及荒漠地带。从它们的分布,我们能够得到一个信息,那就是蝗虫属于喜热的昆虫。
在蝗总科下比较常见的是蚱科和蜢科两大科下的昆虫,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蝗虫都有飞行能力,但是有一些菱蝗科的成员已经不具备了飞行能力,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粗壮的后腿和更强的弹跳力。不过所有蝗虫的幼虫由于翅膀很短处于发育期,所以当遇到危险时只能靠后腿的蹬力跳走。
从整体上看,蝗虫的体色大都以绿色和褐色为主,因为这两种颜色对于栖息在土地上或者是植物上的蝗虫来说是一种接近原生环境的保护色。蝗虫的发育一共有三个阶段:卵、幼虫和成虫。除去卵无法主动进食外,其他两个阶段的蝗虫都是主要以植物的叶片为食的,当然严格意义上说蝗虫并不是纯正的食草动物,因为有些蝗虫甚至会吃掉同类。
为什么“旱极必蝗”?
古代的中国是全世界受蝗灾影响最大也是最多的国家,这一点从各大史册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据统计仅仅是在明清两朝,我国蝗灾的爆发率就高达2.8年/次,而且每一次的蝗灾基本上都与干旱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为什么干旱反而会爆发蝗灾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01 干旱后的河床
蝗虫产卵并不是随意选择一个地方就可以了,它们通常会选择比较潮湿一点的土地。当然在干旱时,这种土地不好找。但虽然表面上看,地面都是干旱的,但是蝗虫产卵时会将产卵器深入地下10公分左右。而干旱会导致许多河流干涸,河流干涸大面积的河床裸露出来,虽然表面上河床也没有水,但是深入地下10公分显然就是潮湿的。
因此,干旱导致的河床大面积裸露,为蝗虫的产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02 草木的分布
一旦大旱,大多数的草木就会枯萎,但是,一些地下土壤比较湿润或者是背阴的地方还是会有草木生存的。此时,为了食物,蝗虫们会由独居,被迫变为群居。因为食物的减少,让它们不得不靠拢。一旦大量的蝗虫聚集到一起,它们的交配就变得容易的多了,而且大量的蝗虫集体交配完成后,再集体产卵,给了后代聚集的机会。再加上蝗虫的卵在相对湿润和高温的环境下,最快21天就能孵化。所以,干旱导致的草木少量且聚集分布,也是蝗灾的诱因之一。
03 存活率
在正常的天气条件下,原本没有群居习性的蝗虫们各自生活、互不打扰。所以,就导致了蝗虫的分布比较的散,这种分布给了蝗虫天敌有利的捕猎条件,比如灰山雀就是蝗虫的主要天敌之一。在正常的情况下,灰山雀能够消灭其环境中约60%以上的蝗虫。但是,到了干旱的季节,蝗虫由于食物短缺扎堆之后,灰山雀只能消灭其生存环境中不足20%的蝗虫。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蝗虫在干旱的季节群居时,会将自己的体色由绿色变为土黄色,而这种颜色与干旱时的环境颜色融为一体,不利于鸟类发觉。
因此,由于干旱造成的体色改变,大大提高了蝗虫的存活率,这也是蝗灾的诱因之一。
小结:旱极必蝗的说法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干旱导致的河床大面积裸露给蝗虫产卵提供了有利条件、较少且聚集的植物让蝗虫不得不抱团、体色的改变让蝗虫更好的隐藏自己。
只有大旱才会有蝗灾吗?
一般情况下,符合“旱极必蝗”的蝗虫都是飞蝗,比如亚洲飞蝗、西藏飞蝗,这些飞蝗飞行能力强、繁殖能力强、破坏力强(食量大),是我国蝗灾最长的蝗虫种类。这些飞蝗大都栖息在河流的两岸,所以,干旱时,河床才给它们提供了有利的繁殖条件。
但是,并不是只有大旱才有蝗灾,有时候降雨也会出现蝗灾。看到这里有些小伙伴会说:不是说蝗虫是喜干旱的昆虫吗?而且下雨会让飞蝗无法飞行,造成大面积饿死的情况。为什么会说降雨也会出现蝗灾呢?
当然,降雨出现的蝗灾有几个特定的条件:第一常见干旱的地区阶段性的连续降雨、第二该地区本身就有蝗虫生存。在这里我们举一个现实的例子:非洲蝗灾。
在今年的年初,非洲蝗灾从东非出发一路飞到了亚洲的印度,差一点就影响到我国,而这次的蝗灾就是从东非的沙漠地带开始的,罪魁祸首也是飞蝗,不过是沙漠飞蝗。原本在东非的沙漠飞蝗过着“缺衣少穿”的生活,常见的极度干旱让非洲飞蝗的成活率变得非常的低,为了让自己的后代繁衍,非洲飞蝗也进化了繁殖能力,因为只有繁殖的足够多,存活的后代才能增加。
但是,在2019年9月发生在西印度洋上空的一次极强热带印度洋偶极子正位相事件,造成了温度的升高,直接导致了附近东非地区产生了强降水。当时,正值沙漠飞蝗的产卵和孵化期,突降的大雨,如“久旱之甘霖”一样大大的提高了沙漠飞蝗的成活率,最后造成了让许多国家和地区损失惨重的蝗灾。
▲非洲蝗灾路线图
总结
大多数的蝗灾都是由干旱导致的,而由干旱导致的大都是生活在河流两岸的飞蝗。但是也不是只有干旱才能导致蝗灾,对于一些常年少雨的地区来说,连续突降大雨也会产生蝗灾。总的来说,一旦一个地区气候反常,就极容易引起蝗灾,这也是蝗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俗语说“大旱之后必有蝗灾”,干旱和蝗灾似乎联系紧密。在古代东西方文化中都认为蝗灾是对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可见蝗灾的危害之大。
干旱后,水位的下降,为其提供了大量合适的繁殖场所;含水量较低的植物,为其提供了大量的食物;青蛙等天敌的减少,物种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每当这时候蝗虫产卵数增加数倍,最多的每平方米土中产卵量高达4 000~5 000个,其中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这样每平方米就有20万~40万粒卵,蝗灾因此产生。
蝗虫的迁徙能力非常强,像山东一带的蝗虫可能是由西北方向蒙古大草原迁徙而来。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不适合蝗虫产卵,那种半长草,半裸露的地区最适合蝗虫繁殖。现在蝗灾减少一是和防治力度大有关,另一个是西北地区土壤沙漠化,蝗虫的源头减少了。
蝗灾和旱灾的这种特性使得古时候人们把蝗虫视为神明,他们蝗虫是神虫,一旦发生规模性蝗灾,便认为是帝王犯了错,上天降下派其进行惩戒,这时候统治者应该沐浴更衣,向天谢罪,不久之后神虫就会在地上趴着不动,最终退去。
一般来说,中国蝗虫来源于西北及北方的半植被半干旱地区,因为头年旱灾,春天蝗虫大量孵化,散布蝗虫并无什么危害,就如我们平常看到的蚱蜢一样。但蝗虫一旦大群体聚集将变得具有攻击性,无论飞蝗还是跳蝗,横扫过后会吞吃几乎所有绿色植物的叶及嫩茎,造成粮食大面积减产乃至绝收。
原因很简单。蝗虫处在食物链底端。并且蝗虫直接从食物中摄入水分。
之所以越是干旱越容易蝗虫泛滥。是因为由于缺水。以蝗虫为食得其他动物数量大量减少。如此一来,食物链的平衡被打破。导致蝗虫数量大幅度增加。
大旱之年食物匮乏,再不来点能吃的,不是要饿死了,蝗虫可是高蛋白的东西,吃完蝗虫干旱也就过去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7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