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效益,用中医外治发展企业或者中医管,如推拿,正骨,养生等,即有实效,又无副作用,还可培养人才,就拿目前世面上的足浴店来说,基本都打着中医的旗号,可惜,基本都没有将真正中医纳入的,不过是以赚钱为目的。以后的足浴店、按摩店等休闲养生店的转型,必是以中医外治才能成为利己利民的企业,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企业。以中医外治为生存,以中医经济培养人才,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外治的方面,如接骨、骨折后遗症、失眠的头部按摩、筋骨损伤、扭搓伤等需要手法按摩治疗的,还有药蒸、药浴等缓解方面的,针灸治疗与缓解疼痛疾病的,也可纳入中医的望闻问切的检查方法等等,其主要方法就是以中医外治的实效为准则,结合养生、休闲创造中医经济。即是国家企业可办,民营企业也可办,以实效、健康、快速、无副作用为准则。解决人们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毛病、缓解人们的压抑感和机体不适感,利于人才能利于己。那些打着中医的牌子,却干着损人利己的事是发展不了中医的,也注定走不长远。
2、中医药产业化,这个其实还是发展经济,将中成药的实用普及,比如外伤,云南白药算一个,但过于单一,中医药在止血、不留疤痕、消肿等外伤科上有独到效果的,可以发展此类成药,注重的是短时间见效,如腿上撞了个包,敷上能快速止痛、消肿,刀伤可以快速止血、伤后不留疤痕等等,这些,中医药都有实际的、很好的药,可惜没多少人去发掘。发展此类即有实际效果又能短时间见效的成药,一改中医治疗慢的映像,(大家应该发现,西医在外治上是不怎么样的,要么止痛药、消炎,要么截肢,中医正骨基本可以解决大部分外伤问题,如椎间盘突出、扭伤、脱臼等用正骨手法就完全可以解决)现在世面的如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等等虽然有效果,但需要比较漫长的时间,所以大多数人是坚持不了的,其它中成药也基本如此,因此,应主要发展外治、伤科、见效快的成药,再推广内治成药就顺理成章了。现在的中医诊所受限于政策,因此发展缓慢,所以可以从中医外治做起,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其后再发展中医诊治,当然,这些必须是以实效为准,弄噱头、搞营销的不算。
3、前面是发展中医药的经济,接下来就要发展中医人才,现在都在说中西医结合,但结合点不对,应是治疗结合,学术分开,将中医学单独成科,尤其是中医基础时,先是理论知识,再是实践,待理论与实践毕业后再加入西医学的知识,然后将中西医融入治疗中,之后有将中西医都研究透的人才能把中医西医的理论进行有效结合,并用之与实践中,这需要一个培养时间,到如此才是最好的医学。中医有其好的地方,也有触及不到的地方,因此中西结合是必然的,但这个结合是要讲方法的,尤其是基础学习阶段。
4、中医药,中医生存的根本是中药,有句广告词:药材好,药才好,我深以为然,道地中药才能治病,比如菊花,最好的是农历九月九那天采集的,枸杞是宁夏产的,长白山的人参,最符合自然生长,最符合土地滋养的其药性才最强。不见现在抗生素、农药都已经渗透到蔬菜、饮用水里面了吗,中国古人的自然观和生存观才是人类最好的、最适宜的。因此,保护、种植中药材的生长是中医延续的关键,如果中医有强大的经济效益,就应该发展自己的中药生态园。有了生态园,即保障了中药的药性,又具有一定的经济和自然生态价值,还能对土地、农村人口等有一定的益处。在自然中获取药物,比在实验室里获取可要轻松多了,也更经济、环保。当然,我这里不是排斥试验室的研制,实验研制有其重要性、必要性,这是不可忽略的。
5、炮制,我们都知道,中药是熬制的,需要煎煮,是将不同的药材用水熬煮出其中的药性,但药材本身是需要处理的,比如川乌、草乌,是一种植物根茎,直接挖出来的就是生川乌,有大毒,不能吃,所以需要炮制,用蒸煮的方式去掉毒性,让其可以内服,再比如,猪粪,中医名猪零,可治多年恶疮,但需要用瓦片或青石烤干,这些都是一些一般的炮制方法,还有制丸、制酒、制散剂、一些特殊药材的获取等等,我估计,目前懂这些的人全中国没多少了。中医药的炮制其实就如同西医的提取,只是中医目前不被重视,导致没人记录、传承,它是中医药非常重要的一环。失去这一环,中医药也基本失去大半。因此,建立这样的学科是必须的。我不知道现在的中医学院还教学生炮制不?还要学生亲手学习不?如果少了这个,那就不是真正的中医了。
6、中医文化建设,中医本就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其阴阳五行的理论、遵循自然的思想都是中国文化的内涵。而中医的核心思想是治未病,就是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调理、运动疗法及中草药等多种措施,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等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让人体少生病、不生病,纵使得病也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它是人类生命科学的基础,也是最终概念。其涵盖了营养、心理、运动、治疗等诸多领域。如中医的七情六欲是心理方面,药性的分类是营养学方面,经络、武术是运动等等。就拿中医情志来说,抑郁症,西医基本无治,要治也是花费很多时间和药物,而如果将中医纳入治疗与西医结合,其实并不难治,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中医理念的七种情志,对应心肝脾肺肾五脏,在治疗时即要有心理治疗,也要有对应的脏腑治疗,是心理和机体的双重治疗,而西医只注重了心理治疗,所以见效不高。大家是不是发现,真正的佛家、道家的人基本上就没得这个病的,其实中国古人也基本上没得这种病,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扼制了这个病的发生,即使有也是极少数(比如三国时孙尚香回吴国后抑郁而终,唐婉与陆游离婚后也是抑郁而终等,)因为中国文化讲究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的走势,遇难时,要么战胜它,要么顺应它,要么躲避它,又何来抑郁。这是心理病,而中国文化、中医文化其本身就是解决心理问题的良药。而发展中医文化,就是从身体养生、心理养生出发,诸如五禽戏、太极拳、静坐吐纳等,比什么瑜伽、健身可是好多了,不但练身更练其心。(至于为什么中国的武术、气功是最有效的,比其他方法好,因受限于篇幅,有机会再讲)
根据历史源朔精髓。
按科技发展进程,社会发展导向。
我有三个看法:
首先,从识上来看。过去中医纯粹的也只是华人区发扬,甚至国内有些人还对中医怀疑,误解认为中医没西医好,中医效果慢……中医讲究调理,从根而入,去疾除痼。系统性调,理,平,除。而西医对点下药讲的是拔点定点,系统性不强,可能会复始。太多数中药苦甘涩保存原味汁,忌口性强,惹人不喜。西药可据人喜好味蕾而制作,对药源原始性有一定破损。因此人们据口味和效果快慢而选西医,而往往忽视病理系统性的中医,是一种知识上的误解和忽略,宣导中医知识是一方重要步子。
其次,中医药的种植与制作。最好的药植是原生态,很多种植草药虽可用,但物的源质性因在种植上会有变异。仿生态种植是保持接近物源性最好的方式。制药工艺要创新,在保证物理性下,饮片饮汁含片不断开发,更适合饮用舒适性。
最后政策和管制上,支持力度强力,当成国粹来保护和发展发扬,容得国人爱,也惹得国外人喜,当药饮用方便,诊疗简便,会助发力更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7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