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其实就是驾驶了第一代战斗机的飞行员,还能驾驶第三代、第四代战斗机吗? 答案是当然不能了。更何况,这也是多年不接触的“手生”情况下,已经完全没有能再驾驶新一代战斗机的可能了。即便这些航天员多是从飞行员中精英选拔而来,曾有这上千小时的飞行小时,但就是这样,战斗机的技术发展迭代就这如此之快,很快第一代、第二代战斗机有已是过去时。
我们仅仅是以下面这3张米格战斗机的座舱照为例对比下,航空技术的进步。
可见第一代战斗机,是以座舱仪表为主,眼前真是见缝插针一般将大大小小的仪表塞得满满当当。
即便是到了后来的米格-29早期型号上,这种情况依旧在延续。但虽都是仪表,但这些仪表的功能、所展示的信息,以及整体的布局上都已发生着变化。
更何况到了米格-35身上,虽说改进型是米格-29基础上的再升级,但该机从里到外都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而这样的座舱全面玻璃化了,即便是对于老米格-29的飞行员来说也一定是不认识了,更何况飞其他机型的,老一代的飞行员。这样的显示屏,所展示的信息量,如何使用,如何设置,如何在各个屏幕间精力分配,都会是问题。飞过老米格-29的,如今若想改飞米格-35都需要一定的“改飞”教程才可以。这也是国内外所有飞行员都不绕不过去的。
那么很显然,问题中的航天员也会有这样的难题。
特别是,这种昔日驾驶的战斗机还多是第一代、第二代的,如今在新战斗机面前,更是“跨代”了。这样的代差,直接就是根本不会飞了,需要重新学。但毕竟是此前的飞行生涯掌握了基础飞行,那么这个重新学习的周期会比“菜鸟”飞行员快不少了。
解答前,我们逆向推断一下,航天员从哪里选拔的?从太空回来后做些什么?第三、四代战斗机操控性怎么样?
首先,航天员的选拔。中国在1998年开始选拔航天员,到现在飞上太空的航天员一共有10位,分别是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刘伯明、翟志刚、刘洋、刘旺、王亚平、张晓光。这些航天员都是从空军歼击机部队选拔的,安全飞行时间全都大于950个小时,并且最低的都是空军二级飞行员,驾驶技术相当的娴熟。在经过一系列残酷的选拔、培养、训练后成为飞上太空的航天员,在这一个过程中,他们接触到的所有训练完全是另一种升华,和原有的驾驶技术天差地别。
其次,回来后做什么?航天员从太空回来后,会继续留在航天员部队,继续训练或者担任教员或担任相关工作的干部,例如聂海胜就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大队长队长。继续训练是为了再次飞上太空,景海鹏、聂海胜两位航天员就两次上天。总而言之,他们是不会再接触到战斗机的,因为他们的每一次经历,都是航天教科书,他们会把他们的经验积累传给下一代航天员。
最后,来看看三、四代机的操控性,这两代战斗机的差别很大,主要体现在发动机、飞航系统、航电系统、显示系统等方面,这也是各国培养第四代飞行员的主要原因,可能飞过四代机的能飞三代机,但是飞三代机的一定不能飞四代机。这也是代差又一个体现。
最后结果不言而喻,他们是不能驾驶第三、四代战机的。
喜欢就点个赞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9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