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旗主是几品官?事实上八旗旗主并不是官职,而是世袭爵位,俗称铁帽子王,位比之前历朝历代的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在清军入关前后他们处于清王朝权力的顶峰,然而在清朝入关之后他们的实际权力是呈下降趋势的,直至最终被几乎完全剥夺了所有权力。尽管清朝中后期的八旗旗主已不再掌握政治实权,可依然享受各种特权优待,基本上成为了无政治权力却拥有丰厚待遇的闲散王爷。要说清八旗旗主权力的演变过程,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八旗制度的起源。
八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有的氏族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初由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演变而来——女真人集体狩猎时的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其所指挥的狩猎集体称为牛录。发展到后来女真各部族之间彼此征战也采纳这种狩猎团队的模式组建军队,但作战毕竟比围猎需要更强的组织协调性,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建州三卫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当时努尔哈赤麾下共有四大固山,分别使用黄、白、红、蓝四种不同颜色的旗帜,所以又称黄、白、红、蓝四旗。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甚至连一部分蒙古部落也归附了努尔哈赤。与此同时努尔哈赤打算正是脱离与明朝的隶属关系,自行建国称汗。此时努尔哈赤的兵力已不下五六万,相比初建四旗时规模几乎翻了一番。于是努尔哈赤将原来的黄、白、红、蓝四旗进一步析设为八个旗——即在原来的黄、白、红、蓝四色军旗上镶边,于是就诞生了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也有说法称:所谓正黄、正白、正蓝、正红四旗本来叫做整黄、整白、整蓝、整红四旗,因为整面旗帜分别为黄、白、蓝、红四色,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则镶嵌了边角。
八旗在满语里称为八固山,八旗旗主又叫固山额真。努尔哈赤亲自统领正黄旗和镶黄旗,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统领正红旗和镶红旗,努尔哈赤的八子皇太极统领正白旗,努尔哈赤的嫡长孙杜度统领镶白旗,努尔哈赤的五子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努尔哈赤之侄、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统领镶蓝旗。各旗内部设有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由归附努尔哈赤的女真各氏族的贵族首领担任,拥有大量的财富、奴隶和耕地,同时后金政权的官职也多由他们兼任。尤其是辅佐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理、扈尔汉、安费扬古五大臣的家族几乎世代担任八旗内部的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等职务。
在八旗内部各自的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力——努尔哈赤的命令通过各旗旗主下达到最基层,朝廷大事由八旗旗主共议,对外征伐所获财物八家均分,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由八位旗主协商产生。各旗内部的平民称为固伦,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无事耕猎,有事征调”,必须世代当兵,不得随意离开牛录,没有迁徙自由。固伦有自己的耕地和性畜,也有因战功获得的少量奴隶。努尔哈赤通过八旗旗主向他们征兵役和力役,也向他们索取耕牛和各项杂物。
在固伦之下各旗还拥有为数不少的包衣阿哈,翻译成汉语就是家奴的意思。包衣其实就是奴隶,主要的来源是战俘,也有平民因贫困沦为包衣的情况。包衣和主人住在一起,替主人从事农耕、狩猎和服各种家内杂役。主人可以任意凌辱、鞭答和买卖他们。《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先就是世居辽东的汉人,后在努尔哈赤征服辽东的过程中沦为女真人的包衣,隶属正白旗。
可以说八旗制度是一套军政合一的制度:八旗子弟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无事耕猎,有事征调,无论后金朝堂或是军营的官职均由他们充任。这是一套融合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生产活动于一体的组织制度。
随着后金政权的扩张,不仅女真各部全都臣服于这个政权,而且越来越多的蒙古部落以及辽东关外的土生汉人也归附了这个政权。皇太极继位后为更好地管理归顺自己的蒙古人和汉人,仿照八旗制度编制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此时各旗旗主彼此地位平等,共商国是,皇太极作为大汗(后称帝)在政治上具有更高的地位,但在八旗组织架构下并不具有中原皇帝那样专断独裁的权力。事实上清王朝在入关之前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像中原王朝一样的高度集权的专制王朝,而是更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社会——满洲八旗贵族所组成的议政会议实际上执掌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其实这在游牧民族中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三百多年前蒙古人就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处理国家大事,而满洲人的八王议政会议大体上与蒙古人的忽里勒台大会类似。
在《旧满洲档》中记录了在八王议政体系下八大旗主贝勒和众大臣对天盟誓的誓文,其中有这样的内容:“政务上汗不得恣意横行。汗承天命执政。任何一位旗主贝勒若欲为恶,扰乱政务,其余七位旗主贝勒集会议之,该辱则辱之,该杀则杀之。生活道德谨严、为政勤奋公正之人,即使主国之汗出于一己私怨,欲罢黜贬降,其余七旗之人对汗可以不让步。”从这份誓文可以看出:当时八旗旗主的权力之大甚至可以对汗王的权力构成一定制约。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初三清太祖努尔哈赤召开八王议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如下原则:一、继承努尔哈赤汗位者若不听取八王之言,不行善道,则八王可以更换新汗。新汗与八王齐坐,共同受国人朝拜;二、八王与新汗共同议处军国大政;三、八王有共同断案、做出裁决的权力;四、八王有权授予官职,任免各旗将领。五、人口、牲畜、金银、缎帛等战利品需在八旗之间平分。由此可见这时的八旗旗主是出于王朝权力巅峰的人物。
当然汗王是不会心甘情愿接受八旗旗主的制约的——皇太极在继承汗位后采取一系列手段强化汗王的权力。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更是仿照中原汉制称帝,这其中就暗含构建中央集权体系,改变八王议政旧俗的想法。不过皇太极并没彻底剥夺八旗旗主的权力——皇太极死后正是八王议政会议确定由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继位。直到康熙年间以八旗旗主为代表的八旗权贵阶层仍拥有相当的权力:尽管在此之前皇太极和顺治都通过引入中原王朝的制度强化君主集权的程度,但直到康熙继位之时清王朝仍没完成由八旗贵族共治模式向君主专制过渡的全过程,这一时期八旗的旗主贝勒们都具有较大的权势,这种权势实际上对渴望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的康熙皇帝是一大挑战。鳌拜就是康熙皇帝早期所面临的八旗权贵势力的典型代表——康熙要强化自己的权力就必须加大汉臣的权力,使汉臣在朝中具备与主张维护满洲旧俗的八旗权贵分庭抗礼的实力,而鳌拜恰恰是主张维持满洲旧俗的八旗权贵势力的代表性人物。在鳌拜看来:清朝的江山是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共有的。如果将大清帝国比喻成是一家大公司的话,那么八旗贵族子弟都是这家公司的股东,鳌拜则是其中较大的股东之一。然而在康熙眼中:清朝的江山就是我爱新觉罗·玄烨的,其他人都不过是朕的奴才,你鳌拜居然想从朕手中分走一部分股权,是可忍孰不可忍?康熙和鳌拜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强化君权和维持满洲旧俗之间的矛盾,鳌拜从来没有任何叛逆之举,充其量就是仗着军功飞扬跋扈而已,这在鳌拜看来是合理的——既然清朝的江山是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共有的,而自己为打下这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那么自己趾高气扬一些有什么说不去的呢?然而在康熙眼中:这江山是朕的,你鳌拜身为一介家奴竟敢如此目中无人!事实上这是两种错位的理念,事实上鳌拜代表的不只是他本人,在他身后有一大群怀有类似理念的在满洲旧俗体制下的八旗权贵既得利益者,而康熙打击鳌拜的行为其实也是在告诫这些人:时代变了,今后的时代注定将是君权至高无上的时代,所有人都必须臣服于君权之下。
在康熙擒鳌拜以及之后一系列强化君权的措施作用之下以八旗旗主为代表的八旗权贵阶层的政治权力日渐趋近于无,他们逐渐成为了只享受优厚待遇而不掌握政治权力的闲散王爷。雍正年间八阿哥胤禩一度试图通过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削弱雍正皇帝的权力,然而这一计划未能成功,此后八旗旗主彻底虚位。在失去政治权力后八旗旗主所享受的优待政策并没受到任何影响——整个有清一代始终坚持“首崇满洲”的国策:八旗子弟除了在皇家当差的之外,不从事任何其他职业。那些为皇家当差的有“俸禄”,无业的则由朝廷按时发“月钱”。一个旗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费用全由国家承担,以致于后期的八旗子弟既不习文也不练武,饱食终日飞鹰走狗。清朝灭亡后遗老遗少们在总结清朝灭亡的教训时曾算过一笔账:国家为供养一个旗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费用需要150万两费用。
八旗制度为当时满洲统治者的主要统治工具,这种制度也是一种按旗编户为兵、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以旗为号,旗分8种颜色,分别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图为清朝乾隆年间,八旗军统领印。
镶就是镶边,正就是整面的意思,早些年努尔哈赤创八旗制时只有满洲八旗,将自己的儿子、侄子分别封为各旗旗主,后来满洲人进关建国后旗兵不限于满洲人,也有其它民族,所以八旗又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等,但是核心仍然是满洲八旗。
图为晚清八旗子弟射箭图。
最初的分封是镶黄旗旗主为阿济格,努尔哈赤第12子;正黄旗旗主为多铎,努尔哈赤第15子;正白旗旗主为皇太极,努尔哈赤第8子,后来的清朝开国皇帝;镶白旗旗主杜度,努尔哈赤孙子;正红旗旗主代善,努尔哈赤第2子;镶红旗旗主为岳托,努尔哈赤孙子;镶蓝旗旗主阿敏,努尔哈赤侄子;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的第5子。
图为八旗铠甲服。
皇太极即位后调整了八旗,把镶黄旗和正黄旗收归自己统领,加上之前的正折旗,属于皇帝率领的就有三个旗,于是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和下五旗在政治上差别很大,紫禁城内的侍卫只能由上三旗担任,下五旗只能在紫禁城外担任保卫工作。因为有等级差别,后来的皇后、皇太后上位后可以把娘家改籍入镶黄旗等,称为“抬旗”。
图为生活糜烂的晚清八旗子弟。
在八旗里,旗主的地位是世袭的,清军入关后朝廷对八旗实施恩养政策,只要是旗内人,从生下来到死云,可以不从事任何劳动生产,由国家包养起来,月月领取钱粮。旗主在清初的权力非常大,一个旗民终生都要听命于即时不任公职的旗主,所以顺治、康熙、雍正都削弱旗主的权力,八旗由朝廷委派的都统来管理,慢慢地乾隆以后旗主就像一个退休的国家级干部一样,只是象征性的荣誉,没有任何实权,除非任公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