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于《百年孤独》这样的好书,没有耐心读下去,并不仅仅是是因为自己缺乏文学素养。
我认为“好书”没耐心读不下去,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 一、外部原因
1.阅读环境
狄更斯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实话说,信息时代下的读者是被迎合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段话一般在手机屏幕上不超过四行,因为超过四行,读者注意力会被分散。
分散则代表着读者有“转台”的风险。于是,用简单字、浅显表达、多分行……,等等,等等,一切都让读者处于舒适区之中。
这是基于传播媒介变化所引起的变化,比如手机阅读的兴起。无关好坏。只是这样一来,遇到带有大段、深表达、有复杂字的“好书”时,自然会有一些障碍。
2.阅读时代
大部分“好书”都是经典,比如《百年孤独》,但这类好书都不是近三十年产生的。而另外一个事实就是,越到现代,我们的阅读水平确实在下降。
那时人们娱乐少,再往前推,晚上也很少出门,晚上读书跟我们现在上网差不多,也是娱乐。俄罗斯民族为何产生这么多长篇,比如《战争与和平》,就和他们漫漫的黑夜有关。
我们的精力在工作、娱乐、视频等上面耗完了,而且阅读也是个费脑活,阅读自然变得少了。
3.作者
“好书”之为“好书”,基本都是大师写的。而大师必然会攀登高峰,超越自己。所以有时会在字词用法、故事表达等方面用力写出自己的满意之作以期超越,这样的作品自然会离普通人远一些。
而且还有受众问题。就算是马尔克斯,其实也只是《百年孤独》出版的好,因为书好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个好译者。但要读《族长的秋天》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比如它一章就一段,一段就一个句号,象征的同时,还追求意识流效果。
- 二,个人内部原因
1.阅读习惯
你是喜欢读畅销书,还是文学名著;是喜欢读历史类,还是科技类;等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表现方法,也有不同的文字表述。
比如畅销书,追求阅读效果就比内容多一些,一些书的文字技巧用的炉火纯青,让人读着感觉就是“快”。而“好书”是经过时间筛选的,有的还有多重解读,自然“快”不了,要耐着性子。
现在提倡大数据分析,其实有利有弊。就比如“推荐”功能,就是基于你喜爱阅读内容的点击向你推荐,这样无形中加厚了阅读壁垒。比如要是一直被推荐读“简单”的书,那么遇到困难的“好书”自然有些读不下。
2.阅读准备
养成做笔记习惯。特别是外国小说,以俄罗斯小说为代表,光是人名,要是不用笔记下来,很难看着记住,这样自然会影响阅读快感。
3.知识储备
比如读马尔克斯,他是南美洲的,他一生经历了什么,国家经历了什么,这些或多或少都会在书里反映,还有他书中怎样用魔幻手法写的,影响他的大师是谁?这些都是慢慢积淀了解的,知道了,才能真正懂得,从而引起共鸣。
还有我国的古典小说。自从白话文取缔文言文之后,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阅读古典都会有语言障碍,就算明清偏白话的小说,也喜欢用典,这些东西只有有了了解之后,也才能读通。读完之后,也可以找一些大师的讲解,加深理解,然后再读一遍。
4.阅读心理
人都有逆反心理。其实正是因为一些书“耳提面命”太久,才不想读。确实,就算《红楼梦》不读也不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阅读,提升的只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其实阅读问题,归根还是阅读心理问题。如果想读,必然也就会读。如果勉强,必然也就是读不下去。
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口味,如果实在读不下去,换书也可以,不要因为名头大,自己却没读而“过意不去”。读老舍的文字幽默和听郭德纲相声,就体验来说没有什么区别。
关键的是,如王小波所说:寻找自己在文学上的精神血统。这个血统会让我们吸取能量、获得关于生活的态度以及如何好好的生活。
小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做事如此,阅读也是如此。任何阅读障碍都有解决的办法,让阅读能进行下去的只有阅读,只要坚持,只要心想。心之所往,一苇以航。
首先,阅读一部有特色的文名著,其结构、叙述方式、历史背景等,由于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叙述等,让阅读者会有一定的难度。这种阅读障碍的出现,同自己的阅读经历有关,特别是国外的一些作品,中外文化背景存在的差异不同。这些都会在阅读过程中,出现阅读不流畅的情况,并且难以理解作品的内涵,影响到自己阅读的积极性。
其次,在阅读中缺乏耐心,应该更多的还是自己对文学的热爱程度不是非常高,还是停留在一般的阅读上,没有信心或者耐心去读这类作,其实也很正常,毕竟不是从事文学创作,也可以绕开这类不同于自己平常阅读的作品。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让自己内心更充实,增强审美力,完全可读其它文学名著。
总之,阅读选择的范围很宽,文学名著的风格和题材多种多样,难啃的文学名著多,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也不少,那就选择阅读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名著,何况那类难啃的名著,让自己没耐心读下去,也不完全就是文学修养不高的唯一标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0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