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往自己身上套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
越是用这句话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越觉得说得对。但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的是,这话最可怕的一点不是“过不好这一生”,这个世界上的凄惨人生数不胜数,这没什么可怕的,真正可怕在于他会让你产生“学习没卵用”的虚无感,进而放弃学习和进步,把你牢牢锁死在原地,原本有机会达到的高处再无力到达,我实在很难想象有什么比让人无法去到他原本可以去到的美好地方更残酷的事情了。
而这样的结果还会一次次反过来加深印象,让人更加觉得这话说得真他么对,接着陷入“相信过不好—颓废丧气—真的没过好—更加相信过不好”的恶性循环。
你不能进这个循环,你不应该信这句话。
有没有所谓的“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的人呢?有的。但知道为什么最近这几年知识付费火了吗?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那些能够让人付费的人真的比常人更有东西,所以听完课你真的会觉得“卧槽牛逼!原来还可以怎么看!他们的想法果然和我们不一样!难怪他们能赚那么多钱过上了那么好的生活呢!”
这说明就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社会里的确有人因为懂得了更多的东西过好了自己的生活,那些东西里面最大比例的就是所谓的“道理”。
所以不要再被“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种丧文化产物洗脑成为“人间不值得”。
懂得更多的道理当然不能保证你过好一生,但至上能让你有更大的几率过好一生。
“我懂这个道理但我选择不用”和“我压根不懂这个道理想用也用不了”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其中思考角度、广度和深度的差异早已铸就了令人咂舌的人生差异。
“思考质量几乎决定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懂得更多道理才有更丰富的思考角度进而有更高的思考质量,更进一步提高选择的质量。人生本质上就是由各种各样的选择构成,那懂得道理的正面作用已经不言自明。但前面说了,正面影响的确存在但并不给你过好一生的保证,而是提高了你过好生活的几率,所以听了很多道理只是过好一生的重要条件绝非充分条件。
既然是更大几率,那就有部分人实实在在正面对着“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困境,恰逢近来我真实地感觉到因为自己懂得的一些道理正一点点把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所以我想聊聊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以及更重要的,怎么样才能在听过了很多道理之后把人生过好。
全文共8105字,预计阅读需要19分钟,用19分钟也许就不用再翻看其他答案我相信是值得的。
01.听过了但没听进去
比听过重要得多的是听懂,比听懂重要得多的是理解,比理解重要得多的是笃信。
这是对道理 逐层递进的三个接受层次,听过仅仅是知道,听懂却意味着尝试,理解标志着践行,只有笃信才预示着改变。
但正如“身边有80%的人从来不思考,15%的人以为自己在思考,而只有5%的人真正在思考”一样,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仅仅只做到了听过的层次,少部分人做到了理解,只有极少数人做到了笃信。
但现实的残酷在于听过的道理哪怕已经能够原话背诵,只要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笃信的魄力,道理依然是悬在空中的格言警句。左耳进右耳出的“听过”,除了能帮你在饭桌上增加谈资实在没有其他用处。
其实无法深入地听进去道理这事儿倒也不怪我们,真正要怪还得怪我们所处的这个“格言横飞鸡汤盛行”的教育环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变成了“格言式教育”。
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时都会听到师长抛来一句“至理名言”—
坚持不住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自由散漫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得意忘形时,“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
乍一听真的很有道理甚至会产生豁然开朗的错觉,但这背后其实有大问题:
师长不知是为了装逼还是为了体现留白的艺术,抛出一句“至理名言”后往往从不多做任何解释,针对一个道理背后的适用对象、适用条件、适用场景以及如何应用到生活中等等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只字不提,也不知道是他们也不知道还是他们觉得把这个句子抛出来让我们自己去琢磨才好,总之不说就是不说。
但据我观察到的情况是,这些对于用好一个道理最重要的信息一旦不被提及,大多数人压根儿就没有自己把他们琢磨清楚的能力。琢磨不清楚又没人指路,好好应用肯定是指望不上了。
比如说初中文言文卖油翁有过一句“无他,唯手熟尔”,初次听闻觉得“这说得太对了!”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老师不会告诉你这句话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到底有怎样的建设意义更不会告诉你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把这个道理用在具体的情景当中。
但仔细想想,卖油翁那句话和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刻意练习”、和格拉德威尔《异类》一书中提出的网红理论“一万小时定律”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在我看来压根儿就是一回事儿,说的都是“熟能生巧”的终极道理,都是极其锋利的方法论。
本子虽然想通但稍作对比就会发现仅仅用格言呈现的“无他,唯手熟尔”已经沦为了虽被传颂但却很很少被用来指导生活的“金句”,而“一万小时定律”因为披上了定律的外衣再加上一整本书关于适用条件、适用对象、使用建议的扩充,无数人便把他当成了指导人生发展的金科玉律。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从小到大我们无意中忽略掉了大量原本可以发挥巨大价值的道理,锋利的宝剑原本就稀少,好不容易遇到却如此浪费掉实在可惜。
不仅如此,考虑到这种教育持续的时间之长,几乎每个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把那些极其简单但是极其正确的道理翻来覆去地听了无数遍。
次数虽多却没有一次让我们真正感受过用道理解决问题改善生活的美好体验,结果是我们好像对“道理”普遍产生了群体免疫,“道理虽好但全都没卵用”的认知开始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在“过去那么多道理都不曾帮到我,这一个也不例外”的路径依赖之下,我们都逐渐变成了听不进道理的人,“听懂”“理解”“笃信”无从谈起,“听过”成了可能却也是唯一可能的状态。
要想“过好这一生”,打破这个僵局刻不容缓。
既然我们缺的指导道理使用的信息而师长又帮不了我们,那没得选
我们自救吧!
首先,听到道理得具体化。
精辟的道理往往精炼且带有一些哲学意味,如果仅仅停留在“听过”那常常就会受困于“默认没用”或者“好像有用但不知道怎么用”的处境。可前面的例子已经让我们看到一个道理延伸开有了适用对象,有了适用场景,一切就会变得清晰可见且具有操作性。
好比一个游戏氪金玩家神器满身但不知道怎么用于是依然战绩平平,但如果有高人给他一份操作指南,告诉他什么时候该用什么神器以及每件神器怎么用,那你觉得还有人能拦得住他吗?
把学到的道理具体化就是自己当自己的“高人”,而这里的具体化就是前面提到的:听见-听懂-理解-笃信 的信息接收流程
“听见”仅仅浮于表面,耳朵正常的人都能做到。
那怎样才叫听懂呢?这一步聚焦于道理本身,你不仅需要去体会道理本身的含义还需要体会说话人表达这个道理的情境和目的,并揣测说话人希望听到这个道理的人用他去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至于“理解”,除了需要去思考这个道理背后的适用场景、适用条件以及适用对象等等要素外,更进一步,还要跳出这个道理本身去进行延伸和拓展,这个道理用得好会是什么结果?用得差会是什么结果?他和其他道理有什么相似之处?什么不同之处?他能和什么其他道理联合使用以发挥最好的效果等等。
最后一步是“笃信”,注意!这里说的不是相信而是笃信,是无条件的相信,无条件地相信“这个道理真的能够改变你的生活”。
人是个很有意思的物种,“一件事情能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往往取决于我们相信他能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所谓“心理暗示”和“自证预言”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就拿“时间就是金钱”举例,笃信这句话的人会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长期坚持做提升自己价值的事,结果就是他的时间会变得越来越值钱;而不相信这个道理的人,依然像以前那样挥霍时间、毫无积累,结果就是他的时间真的就分文不值。
所以学会主动去“笃信”一个道理然后用顺着这份笃信去影响自己的行为的确非常重要的。
四个步骤都思考到位,才算是真正把一个道理听进去了,让一个道理全方位的信息都存在于脑子中是让道理发挥作用的基础,也是真正改变生活的第一步。
那怎么检验一个道理自己是否已经听进去了呢?用自己的“行为冲动”去检验。
“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情重要但却迟迟没去做,那就意味着你还没有意识到他到底有多重要。”
如果你真的把一个道理听进了心坎里,并且笃信他是对的,你自然会有一种强烈的无法抑制的欲望想要立马把他应用到你的生活中,这是种什么感觉呢?
仅仅“听见”道理你只会感觉“好像说的有道理”,然后抛之脑后就没有然后了…
而一旦你真的把道理听进去并且“笃信”,那么你的强烈感受将是
“卧槽!这类事情居然可以这么思考!这种想法真的就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啊!不行!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傻逼了!我一定要尽快把这个道理在后面生活里用起来!刻不容缓!”
明知道有更好的选择却不那么做就是摆明了放弃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很少有人能承受这种“吃亏”的感觉,如果你没有这种“行动冲动”说明你目前还没有真正把这个道理听进去,或者说没有做好靠他改变生活的准备。
02.道理别听那么多
平日里我们早就被各种“名言警句”包围,但细看会发现大多都不过是相通的道理在不同场景下的阐释而已,真正本质的东西并没有那么五花八门。
面对如此繁多的“道理”,不要一次性奢望去听太多,也不要一条条记录太多。
“重点太多就等于没有重点”
听懂道理改变生活从来都不是“集中收集、一股脑全用、最后一步到位的过程”的全线作战,这样只会让你在大量的道理之中无所适从;而该是“一次专心一条,当一条道理融入生活后再考虑下一条。”的单点突破。
真正有用的道理绝不是可以批量学习的鸡汤,而是涉及到价值观改变的重大冲击。
短时间大量的思想冲击不是一般人承受得了的,不仅不会带来“焕然一新”的重生,甚至会让人陷入迷茫无助寸步难行的自我怀疑。这就好像高三的孩子常常进入的一个误区是花过多的时间收集过多的学习方法,总想着一步到位更新自己的学习系统,但结果就是知道的方法太多,反而不知道真正在听课和做题时应该如何自处,不仅期待中的逆风翻盘没有出现甚至还会陷入“东施效颦”的尴尬局面。
其实在道理上下猛药不仅万千普通人做不到,就连世界上最厉害的人也同样做不到。
巴菲特一个“价值投资”的理念琢磨了近70年,过程中还在不停修正和更新,到如今才有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傲人战绩;雷 · 达利奥一套“原则”系统,打磨了近40年才把“桥水资本”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马斯克一心践行“第一性原理”大半辈子终于有了“SpaceX”和“Tesla”的今日成就。
你不会看到他们在“道理”层面“朝令夕改”,而是在一条路上不停探索不停增补和修正直到形成一套完善的价值体系,帮助从长时间尺度来看做出最优的决策。
所谓“欲速则不达”便是如此。
道理不必听那么多,一段时间之内把一个道理琢磨清楚思考明白,好好践行,收获反馈再加以增补和修订,你就已经超过了“听了许多道理却从没听懂过任何一条道理”的普通人很多,甚至直接就在“吸收道理”这件事情上和世界上最厉害的人处在了同一水平上。
都听说过“21天养成一个新习惯”,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下优化改良,搞出了一个“21天道理养成法”,踏实而有效,这里也推荐给大家:
简言之就是每21天只琢磨一个“道理”。
过程中不仅要把第一部分提到的关于道理的思考完善,同时21天里你就只关注这一个道理,其他的所有指引都暂时不顾。
尽可能用这个道理去思考分析生活中遇到的所有情景,去帮助自己做出所有决策,让这个道理成为自己思维和价值观自然而然的辅助工具。
直到你习惯他的存在,直到你21天之后不再刻意强迫自己这个道理也可以在潜意识里帮助你增加一个思考角度为止。
完成一个道理的内化之后再考虑下一个。
不要觉得21天只考虑一个效率太低,再次重申,充分把握一个道理不是儿戏,因为这是会让你成为一个不同的人的重大决定,不仅要谨慎而且要踏实。
与其遍地开花却没收获倒不如一步一个脚印让自己渐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当然,许多个21天之后,当你内化的道理已然足够多,道理之间自然产生链接而迸发出的新收获注定会是巨大的幸福来源
03.人至践则无敌
李笑来虽被人看成是鸡汤作家但严格来说他的思维方法论是极其硬核且锋利的。
他在《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当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至践则无敌”,这里的践是践行的践。
这话道出了“道理”改变生活的本质,正如我常在自己文章的末尾附上的那句话:我能说的就这么多,到底怎么做看你自己了。关键就在于这个“做”字
人生由选择构成,每一个选择背后都对应着行为,你所有行为的总和塑造甚至决定了你的生活,无论是好还是坏。想想我们平时究竟怎样定义一个人的呢?靠性格和行为对吧?那我们又是怎样评价一个人的性格的呢?还是看他过往做的事情对吧。
所以严格来说除了行为,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可以决定你自己;换言之,不是你听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才真正决定你的生活。
道理听过后仅仅被放在脑子里是不会直接影响你的生活的,只有把你听过的道理踏踏实实地应用在生活中,融入到行动里,所谓的道理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那现在我们再来理解一下为什么“听过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因为他们只是听了但从来没去好好做过。
听很简单,每个人都听过许多道理,如果仅仅听就能改变生活过好一生,那这个世界上就不应该再有任何悲惨的人生不是吗?但放眼望去,对自己人生感到满意的人着实少之又少。这也反向论证了仅仅是听远远不够。
所以问题不是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
“仅仅是听了很多道理,的确就应该过不好这一生”
问题的关键在于“践行”,要想听过道理把生活过好
不要光听你得去做!
不要光听你的去做!
不要光听你得去做!
达利奥在自己《原则》一书中把一个人理想的做事流程分为了五步
1.选择目标
2.看看你距离目标有什么障碍,有什么问题
3.诊断,发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是什么
4.设计一个计划去解决问题
5.去做
稍加修改可以得出一套指导“道理应用”的流程
1.确定一个你想深入贯彻的道理
2.强行要求自己把这个道理放在心上
3.通过“听过-听懂-理解-笃信”的流程完成基本的心理建设
4.诊断,发现生活中能够应用这个道理去思考和分析的具体场景
5.去做
这一套流程很重要,因为他给了我们做事情完成闭环的可能,有了闭环我们就有了反思和优化的可能,每完成一次流程都可以在复盘中加深对“道理”本身的理解,然后根据实际的反馈进一步调优如何在具体场景中进行应用。
改变生活是个庞大的议题,不能奢望一步到位,“行动-反馈-优化-再行动”的螺旋式上升才是正解。恰如扎克伯格在自己创立Facebook初期贴在办公位上的那一句“把事情做完比做好更重要”,不是不追求好的结果只是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奢望而已。
快速迭代,小步快跑不仅适用于创业也同样适用于我们今天的话题。
所以不管道理是否已经理解得足够深刻,也不道理本身是否足够优秀,只要你笃信他对你有用就请毫不犹豫地把他应用在生活当中。完全不用怕结果不好,没有谁一上手就能做得好,但我们有了闭环优化的思维,反复复盘和优化之后,用好一个道理去指导更好的生活常常只能是必然的结果。
查理 · 芒格在《穷查理宝典》当中提到一个常见的思维误区
“手里有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说的是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掌握的道理或者知识的适用范围进行不合理外推以致于在不应该使用的场合也强行套用最终导致不好的结果。
但我想说的却是,在践行道理的初期,“有了锤子全当钉子”其实是个不错的策略,一旦确定你想贯彻某个道理之后,完全可以用这个道理去思考生活中所有的场景,去套用所有你面临的决策和问题,能够用上你就用上,这能帮你更好地养成用这个道理思考的思维习惯,不能用上也能让你在这一轮反思总结的过程中明确这个道理的适用边界,前后不亏,值得一试。
为了更好地完成“道理实践”这一步,推荐一下我自已原创的“道理笔记本”方法,亲测有效:
准备一个笔记本,每一页开头写下你想贯彻的道理,然后在下面分条目写下你觉得生活中可以用上这个道理的具体场景或者问题
然后一旦生活中遇到了你记录下的场景和问题都强迫自己用上这个道理完成思考和分析
如果生活中遇到了没有记录但实则可以应用那个道理的场景和问题也请补充记录在笔记本当中
仅仅一年过去,你的笔记本上就会有17页“道理指南”,那可不是道听途说的简单摘抄,而是你真刀真枪干出来的血泪经验。你可以想象,这样的东西和你在公众号里看到的鸡汤文相比,到底哪个更能改变的你的生活。
一年以后有的人俨然已经重生,有的人仍在原地抱怨时运不济,差别看似很大但可能仅仅在于前者当初不由分说地行动了而后者却没有。
04.长期的力量
人总是习惯性地高估短期的作用又低估长期的力量。
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品我们能等百年为啥改善人生我们总是急于求成呢?
这其实也像我常对高三的孩子说的:“如果你选定了一个学习方法,就请长期坚持使用他知道他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常常不是方法不好或者没用,而是你没有坚持使用这个方法到他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
高考是一次公平的考试,短时间能保证提升高分的方法原本就不应该存在。因为如果存在,那对于不知道这个方法都学生而言,高考就变得不再公平了不是吗。
高考尚且如此,人生自然更甚。
基于时间的价值是很难逾越的护城河,所以任何有价值的改变都无一例外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若是短时间便有显著回报,势必让众人趋之若鹜,人一多价值便会下降,所以踏踏实实做好积累和成长让时间成为保护自己的护城河而非阻断自己的护城河的确是普通人最好的选择。
对于践行道理改变生活这件事,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个认知
“只要我们正在做出比以往更好的选择,那么我们的生活的确就正在比以往变得更好,但这种变化我们并不一定能够立马体会到。”
比如说你笃信“生命可贵”这个朴素的道理,选择从今天开始戒烟,你是无法立刻感受到这个选择带给你的益处的,但如果我们思考一年后、五年后、十年后甚至五十年后呢?最终多出来的十年寿命就是你当初笃信“生命可贵”这个道理的奖励,只不过这份奖励迟到了六十年而已。
你践行的道理并非没有回报, 他只是在用一种你不那么容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你的生活。给道理一点时间,给习惯一点时间,当然也要给你自己一点时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同时因为人生不能重来,关于选择的影响其实存在一个悖论:
当你选择了一个选项你将会变成某一个样子,但你却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当初做选择的那个时间点选择另一个选项,所以你永远无法知道如果当初你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你将会变成什么样,于是你永远无法客观地通过对比知晓对于当初的自己来说到底哪一个选择更好。
虽然面对无法客观评价的悖论,但我们也并非束手无策,我们能做的是:从成长的角度出发,在任何时候都做出让当时的自己不后悔的选择。
达成这个目标我们靠的不是复盘和比较,因为压根做不到,而是逻辑和价值观。
每次吸收一个道理都是对价值观的重塑,我们需要慎重,所以每次选择关头都请努力选出更好的选项。哪怕我们并不能知道事后再看这个选择是否最好,但至少可以是当前的自己不后悔的更好选项。
一次又一次的小选择就构成了我们人生大体的走向,所以对于道理改变人生这件事情,我们需要有长期的眼光和魄力,先是“笃信”道理的效用然后去展望“更优选择”积累之后在很久的对我们的影响,至于过程之中你只是“吭哧吭哧”锲而不舍地不停吸收新道理掌握新知识然后尽你所能每一次都选择更好的那个选项罢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莫过于此,虽然我们知道其中任何一个选择都不会对人生产生立竿见影的巨大影响,但无数个更好汇集在一起也许就能通向那个你理想中更好的人生,所以你得相信时间终将给你满意的答案。
最后,希望对任何有机会改变你人生的深刻道理,你都能像马斯克一样琢磨个二十年搞出个特斯拉,或者如达利奥一般研究个四十年影响上百万人,亦或是学学巴菲特老爷子践行一辈子最终赚他个几百上千亿美金。
不论你想成为啥,一时半会都成不了,但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却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你真的就成不了,我们共勉。
那么对于为什么“听过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能说的道理就这么多,听完这些道理后你该怎么做就看你自己了。
——转自知乎 王振宁
已授权
非常感谢 王振宁老师 的授权!大家可以去知乎搜下看原作!多多支持下他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0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