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概念来个界定:
一、务工人员
什么是务工人员?我认为就是
1、从农村进城区的务工人员;
2、本来就出生在城区的务工人员。
3、主要在城区,从事非农业活动,大部分存在于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劳动者。
二、大致状态
我觉得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务工人员的大致状态:
出身“乡土”,对城市建设有贡献,怀揣融入城市的梦想,有无法言说的悲伤。
下面我一一解释
1、出身“乡土”
这是从家庭背景环境来说的。
务工人员的家境应该在一般以下。
大规模的务工潮应该是始于上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
国家大力改革开放,城市优先发展起来。农村很多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打工。
这类群体大部分因历史原因,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从事的职业技术价值普遍低一些。
他们勤劳、苦干,用赚到的钱养家糊口。
2、对城市建设有贡献
毫无疑问,不管是老一辈的还是新生代务工人员,他们都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作出不可忽略的巨大贡献。
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务人员、没有这些大量涌入的剩余劳动力,
城市的经济发展,必然要大打折扣。
有人的城市才有人气,才有经济潜力。
3、怀揣梦想
从落后的地区到相对发达的地区,谁不渴望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能在务工的地方安家立业,是大多数务工人员的梦想之一。
正因为有梦想,他们努力、拼搏、上进,勤俭节约,谨小慎微。
4、无可奈何之处
务工人员许多是背井离乡,所以与家人聚少离多;导致产生了春节夫妻、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
务工人员引起大量的人口流动,产生了春运交通高峰,出行苦不堪言;
务工人员自己虽然善良可爱,但在发达的地方还是可能容易受到一些“歧视”,一方面可能源于他们的自卑和无法坦然自若的心态(毕竟这不是他们出生和熟悉的故土),另一方面也来自发达地区的人的质疑?
早期务工人员在城区还有被拖欠工资、没有与企业签劳务合同、企业没有为他们买保险等不公待遇;
务工人员最大的困难在于,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城市立足,面对许多发达地区的高房价压力,他们或许节衣缩食却还是买不起房子、只能租房;
(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0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