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肉的拍摄当中因为植株的形体相对较小所以建议使用小景深的处理手法以便更好地凸显视觉中心(主体)。在这里着重谈谈画面的景深以及影响景深的因素,景深通俗点说就是画面中的虚实关系,小景深(主体清晰背景模糊),大景深(画面由近至远都是清晰的)。
影响画面景深的因素:1.光圈大小 2.焦距长短 3.拍摄物距远近。
从摄影光学理论来说,当摄影镜头对焦于被摄体的某一点上,只有这一点的物体才能在感光片(或芯片)上结成清晰的影像。但由于弥散圈的存在,在对焦点前后一定范围内的被摄体也能结成较为清晰的影像。这种在对焦点前后景物较为清晰的范围,即为景深。从对焦点至镜头前的最近清晰点为景深的前界限,成为前景深;从对焦点至后面的最远清晰点为景深的后界限,成为后景深。前后景深之和为全景深,简称景深。
(1)光圈大小对景深的影响
光圈用f表示,如f1.4,f2.8,f5.6,f8.0等等,阿拉伯数字越小代表光圈越大。景深随着摄影镜头光圈孔径大小的改变而改变,其变化规律是:镜头光圈孔径开得越大,景深越短(也就是背景越虚);光圈孔径开得越小,景深越长(背景越清晰)。在摄影创作中,使用大光圈拍摄,有利于对前景和背景的虚化,借以达到突出被摄主体的目的;使用小光圈拍摄,能使前后景物都保持一定的清晰度,有利于交待环境。如:
ISO 100 F 70mm f/3.5 曝光补偿-0.0 拍摄速度1/400
相机尼康D3X 镜头24-70mm 恒定光圈 f/2.8
ISO 100 F 70mm f/2.8 曝光补偿-0.0 拍摄速度1/200
相机尼康D3X 镜头24-70mm 恒定光圈 f/2.8
(2)镜头焦距的长短对景深的影响
F表示镜头焦距长短,如F24mm,F50mm等等。镜头焦距的长短,对景深范围的影响很大,其规律是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长。小景深的作用是主体突出背景虚化,压缩景物之间的空间纵深距离。
(3)不同拍摄距离对景深的影响
拍摄距离与景深成正比,即拍摄距离越远,景深越长;反之,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短。因此,在拍摄时如果要获得较长的景深,可以退后一些,使镜头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延长;如果想获得短景深,突出被摄主体,可以走进被摄体,即缩短镜头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便可获得短景深的艺术效果。
当在光圈和焦距不变的情况下物距越短景深越小反之亦然。
当在光圈和物距不变的情况下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反之亦然。
当在焦距和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反之亦然。
来谈谈我对拍摄多肉的一些感悟吧。
1、减法
尽可能多的做减法,减去一切不必要的物体,包括背景。很多人说,看我的图片觉得很干净,我只是用了最容易的办法,减法。做减法需要你花些时间寻找一个大色块的物体作为背景,可以是一堵墙,一块布,一个干净的桌面或是窗下的一棵大树。然后再把你要拍摄的主体置于选好的背景前来完成拍摄。
2、光圈的设定
光圈的设定,决定了被你拍摄的景物的纵深。光圈的数值越大,能拍清楚的景物就越多。比如,在光线良好的晴天,将光圈开到20以上,你能把放在面前1米远的植物包括植物后面十几米远的背景都拍得清清楚楚。而如果你把光圈开到5以下,你也许只能拍清楚1米处的植物上的几片叶子,背景会被虚化,朦朦胧胧的。所以,大光圈也是一个做减法的好办法。一般拍植物,我用得最多的光圈是5。
3、相机与被摄物之间的距离
不同的镜头,拍摄不同距离外的景物的表现也会有明显的差异,我的第一支50MM定焦,在拍摄中,距离5米内的效果最好,超出5米,效果会弱很多。而我拍植物用的105MM镜头,我喜欢将我拍摄的植物放在离相机70厘米到1米间的距离。每个镜头最佳的拍摄距离需要你一点点去摸索,并灵活结合光圈的大小进行必要的调整。
4、光的运用
我比较喜欢在漫射光下拍摄植物,说白了,就是最爱阴天。至于个中的理由,大家还是自己多尝试和比较吧。拍植物,逆光下,容易得到叶子透光后的特殊效果,侧光立体感强,顺光颜色层次比较丰富。最忌讳的是正午的顶光,一般,我不太喜欢中午的时间段去拍植物。
5、喷水
喷水可以洗去叶子上的尘土,可以让植物的颜色更为饱和,可以让一些植物看起来更通透。但并不一定什么时候都去喷水,灵活运用。
6、角度
尽量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植物,找到那个你认为最美的位置。
我没专业学过摄影,能说的理论几乎没有。但我坚信,心中有些对园艺的热爱才会有出色的照片。这是专业摄影师和园艺爱好者在拍摄时本质上的区别。有爱,才会有好作品,有爱,有理解才会有出众的效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