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明朝军队事实上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稍微有点战斗力的居然是将领们的家丁——明朝军队的问题,核心就是和平时期“占役”,战争时期杀良冒功、虚报战绩。
1、军队象劳改犯一样给权贵们干私活
所谓“占役”,说白了就是让军人丢下训练,象集团劳改犯一样去给权贵们干私活儿,也叫“应役”。
风起于青萍之末,占役风不是在明朝末年才开始的,早在洪熙年间就开始了,到成、弘时不仅没有止住,而且越刮越盛。到了明朝末年,事实上已经让明军的主力彻底失去了战斗力。
下面我们以在《明史》里名声挺好的宪宗、孝宗朝作为一个剖面,进入深入分析。👇
到弘治时,尽管三任兵部尚书余子俊、马文升、刘大夏反复强调占役之害,但团营被占役的兵员照样清不出来。
为啥?
皇帝不愿得罪皇亲国戚!
户部主事李梦阳(明代文学“前七子”代表人物)上书言事,言语间提了一嘴弘治的小舅子寿宁侯张鹤龄大量私役官兵给自己干私活儿的情况,竟被下狱。
皇亲国戚所占兵员不能清理,那还清理个鬼!
不得已,只好每个团营选2000人(占总数的1/5)进行战备训练。
但为给孝宗的岳父昌国公张峦修陵墓,又一下打破政策占用数万兵力。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既然占了那么大的庄园,就需要有人耕种;京城里那么大的摊子经商,就需要有人打理,占用军队的无偿劳动力不占白不占,当然最划算。
保国公朱永,是景泰时的名将宣府总兵抚宁伯朱谦之子。他的免死铁券至今还保存在北京故宫里,其爵位虽然高他父亲两级,但战功不如其父,腐败却大大超过其父。
他为自己修房子就动用了相当于现在两个团的兵力!
京营如此,边境的卫所又是什么情况呢?
刘大夏任兵部尚书后,孝宗问他卫所军队是否强勇可用?
刘大夏说,过去我一直讲民穷,其实兵比民更穷,哪能与强敌作战?
孝宗感到很不理解,说当兵的在卫所有屯粮,出征有月粮,为什么还会穷呢?
刘大夏一边磕头一边说,江南苦于转漕,江北苦于京操,其他的苦远还不止于此呢!而且所谓月粮、行粮,一半被军官贪污了,又怎么能不穷?!
刘大夏说的转漕就是在运河划船拉纤,京操就是名曰赴京操练实为当苦力为权贵搞私活儿,士兵们连生存都有困难,还谈什么作战?
孝宗听了苦笑着摇头,于是至此朝廷时不时地派御使清查,想振作一下。但下面对付清查的办法多的是,上头来人了,底下就临时找一些市井无赖冒名顶替,应付清点。有的部队连花名册都没有,有军户册的居然是洪武时期的!
除少数有点儿责任心的军官外,各级军官也乐得给士兵“放假”或任其逃亡,这样不但可以吃空额,而且士兵请假是要掏钱的,当时俗称“买闲钱”,你给我钱,我就放你羊。
腾骧四卫按理是皇帝最精锐禁卫军,由皇帝身边的御马监统领,这下该齐装满员了吧?错!弘治十八年(1505)兵部奉命清查,发现冒领军饷的达13900余名,这些空额大多进了军官和太监的腰包。按编制,腾骧四卫必须20000人,一半以上的人就这样“被消失”,吃了空额。皇帝禁卫军尚且如此,其他可想而知。
2、平时弄虚作假成风,战时更滥杀、虚报、冒领,骇人听闻
明朝打仗记功有硬标准,就是拿俘虏和敌人的人头(“首功”)来核算。这一硬标准本是为了防止弄虚作假,却为明军滥杀开了方便之门。
成化十五年(1479)十月,太监汪直、文官陈钺和武将朱永出兵辽东,因为在此之前都御史马文升已经基本解决了与蒙古、女真的纷争,所以并无战事。
汪、陈欲建功,就诱骗建州女真(即后来出了努尔哈赤的部落)来进贡,然后谎称贡使刺探情报,将使团60人全部杀死,甚至不惜掘开坟墓砍死人的头来“扩大战果”,以“大捷”报朝廷,还被后世吹嘘为所谓“成化犁庭”。此事被反复揭露,宪宗不究。
弘治十二年,又发生了辽东总兵李杲等人诱杀朵颜三卫300人报“捷”的闹剧。
至于虚报战果、滥行赏赉则是家常便饭。弘治十四年(1501),太监苗逵、提督史琳、总兵朱晖(朱永之子)率兵10多万往河套迎击蒙古小王子部的进犯。朱晖大军到达时,小王子已移帐他处,于是明军袭击其已放弃的红城子墩,仅斩首老弱3人,以大捷报闻;刚过20天,小王子与明军战于孔家坝子,都指挥王泰战死,蒙古骑兵大肆抢掠,军民死伤无数,朱晖等婴城自保,见死不救。
敌人饱掠一个月后,开始分散活动,朱晖等才出城斩杀散敌共12级,又报大捷。
从整个战役来看这是一次大败仗,花了150多万两白银,10多万大军仅杀15个无名小卒,自已损失都指挥1名、士兵无算,而战后上报朝廷的有功将士高达1万余名。
因与战果实在不成比例,群臣纷纷质疑,孝宗也懒得追究,只是将夸张的立功人数减少为210人了事。
关于立功名单,礼部尚书倪岳在论西北用兵时指出:
“功赏所加,非私家子弟,即权门厮养,而什伍之卒,转饷之民,则委骨荒城,膏血野草。天怒人怨,祸几日深,非细故也!”
兵部郎中杨琚对边镇的情况说的更具体:
“各边杀贼官军,遇有生摘斩首,多为管队官旗诡为己功,亦有俟于中途,见有虏首,以财挟买,不从则恃众强夺者,亦有依将领之势挟取他人功次以为己有者,亦有将领见部下获有二功欲取其一以惠所亲者,知次之弊,不可屡数。”
读者可能看到这里有疑问了——问题如此严重,而弘治向来号称“众正盈朝”,怎么就不整顿呢?
整顿?你不要命了?!马文升任兵部尚书伊始,严格考核将领,一下罢黜贪懦者30余名,马上就受到人身威胁,有人夜持弓箭守在他家门口,有人将诽谤信射入皇宫之内。孝宗派了12名骑士护卫他出入,并让锦衣卫查处,动静很大,但一个案犯也没有抓到,最后还不是不了了之。
两广总督秦纮揭露总兵安远侯柳景贪污受贿、残暴不法,法司查实后判其死罪,但柳景与周太后家是姻亲,有后台,反而诬陷秦纮,孝宗查也不查,直接将秦纮投进监狱。
法司后来查明秦纮无罪,吏部尚书王恕请求让他留任,孝宗还是罢了他的官。
而犯了死罪的柳景,仅受革职闲住的处罚。
孝宗有所谓从谏如流的美名,但你不可说他朱家和外戚家的人和事,弄得不好就得进监狱。
再说弘治九年,岷王朱膺钰仅抱怨了一次禄米未能按时发放,孝宗就派锦衣卫去抓王府所在地湖广武冈的知州刘逊,御史刘绅觉得这样不妥,与六科给事中联名上书劝谏,孝宗大怒,一下将刘绅等62人打入监狱,以至台署为之一空。
这还是在明朝中期,从上到下,从军队到地方就已经腐败不堪了。到了明末。就是神仙也无力回天了。
———
兵部尚书马文升对明朝军队的问题可谓一针见血,总结到位:
“民困财竭,兵衰将懦,文恬武嬉,法令不振!”
———对于明军的问题,作为当事人,他的话应该比后世所谓史家的评价更可信,也应该是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最终答案。
在明末,明朝的军队主要问题是各路官军相互掣肘,形不成统一战线。还有就是拖欠军饷,影响了军心。再有就是朝廷盲目的遥控催战,种种原因和问题。
要说明末,明朝军队最能打的要数“孙传庭”了,孙传庭的部队是相当的精锐,几次差点把李自成消灭掉,要不是满清兵威胁京都,招孙传庭勤王。李自成根本没有喘息之机。
孙传庭最后败给李自成也是因为军队粮食问题,朝廷不发饷,已经到了以战养战的地步了。
而皇都的三大营“京营”军队将领吃着空饷,部队都是纨绔子弟充数。总的来说明朝亡就亡在拖欠军饷上了,要知道李自成投了军就是因为欠饷发动了兵变,加上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很快就壮大了义军。
有到是当兵吃粮,明末军队没饷就是最大的问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2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