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前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晚年却迷信方术,异常残暴。钩弋夫人就是死于武帝驾崩前一年。
钩弋夫人的死因在《史记》和《汉书》中有所不同。然而共同点是武帝本人的确有过对“母壮子弱,女主乱政”的忧虑,故此钩弋之死,与汉武帝的心态变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自古就有“母以子贵”的说法,然而钩弋之死开启了历史上“立子杀母”的滥觞。
一,钩弋夫人的神话。
关于钩弋夫人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外戚世家》。然而这段记载并非出自太史公司马迁的手笔,而是汉元帝和汉成帝时期一个叫褚少孙的博士补写的。
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勒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缺,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
曹魏.张晏《汉书注》
武帝时期,有一个姓赵的官员因为触犯律法而被处以宫刑,后来在都城长安做了中黄门,为皇帝和内廷打杂服役。
赵先生虽然成了阉人,但此前已经在河间老家生下了一个女儿。他在长安城中经常与内廷人员接触,对武帝的脾气秉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天汉三年,年近六旬的汉武帝东巡泰山,返回的时候路过河间。他出巡时候带着不少的术士,研究长生不老术和寻访仙人。
或许被阉割的赵先生早就和这帮术士打过招呼了,武帝的车驾一打河间过,就有善于望气的人上奏:“此地必有奇女子也!”武帝听说后很是惊讶,连忙命望气士带人去寻找。
结果这群人在河间把赵先生的女儿找到了。赵氏是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家人声称自小得了一种怪病,右手紧握不能张开。
赵氏被带到武帝面前,应对敏捷,十分可爱。见到她紧握的右手,武帝感到很稀奇,就亲自去掰。结果赵家人说的自小右手紧握的怪病好了,赵姑娘的的拳头被武帝轻轻掰开,伸展自如。
关于武帝掰赵氏拳头的记载在西汉末期的《列仙传》中就记载的很神异:
少时好清净,病卧六年,右手拳屈,饮食少。望气者云:“东北有贵人气。”推而得之。召到,姿色甚伟。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而手寻展。
赵氏的手里居然有一个小小的玉钩!玉钩乃是尊贵祥瑞的象征,汉武帝十分开心,将赵氏带回长安,封为婕淑。赵氏聪明灵巧,宫内人都称为“拳夫人”,她居住的宫殿名为“钩弋宫”。
钩弋夫人年轻漂亮,性情温柔,大受武帝宠爱。
史料中记载的钩弋故事充满了神异气息,如果剥除其神怪气氛的话,可以看出这是中黄门和方士们利用汉武帝晚年迷信而策划的一次献女事件。
二,巫蛊之祸。
年老的汉武帝热衷于神鬼之说,钩弋夫人受宠后,很快就怀孕了。别的孩子都是怀胎十月生产,可钩弋夫人这一胎足足怀了十四个月!
妊身十四月乃生,上曰:“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 《汉书——外戚列传》
钩弋夫人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刘弗陵。武帝老年得子,自然对钩弋夫人母子更加重视。他又听方士们说上古的尧帝也是怀胎十四个月所生,专门为产房的大门题名为“尧母门”,把新生的孩子与大尧相提并论,可见武帝对钩弋母子之疼爱。
当时,武帝的皇后是卫子夫,大汉的太子是刘据。故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这样批评武帝的举动:
当是时也,皇后,太子皆无恙,而命钩弋之门曰“尧母门”,非名也。是以奸人逆探上意,知其奇爱少子,欲以为嗣,遂有危皇后,太子之心,卒成巫蛊之祸,悲夫!
《资治通鉴——汉纪》
武帝宠爱幼子,且迷信多疑,这一切都被臣下所知悉。终于导致了巫蛊之祸的爆发。
征和元年冬天,老眼昏花的汉武帝在建章宫忽然看见一个带剑的男人走进中华龙门,认为有人要行刺自己,下令封锁长安,搜寻了十多天仍旧一无所获。
就在武帝疑神疑鬼的时候,关押在长安大牢中的囚犯朱安世上书汉武帝状告阳石公主与太仆公孙敬声私通,且在皇帝专用的驰道内埋下人偶诅咒汉武帝!
石阳公主是卫皇后所生,公孙敬声又是卫皇后的外甥。汉武帝看到朱安世的上书后,怒不可遏,觉得朝廷和后宫中有人要对自己不利,巫蛊之祸正式开始。
在都尉江充和宦官苏文的挑拨离间之下,案件越办越大,受到牵连的卫皇后上吊自杀,太子刘据举兵在长安与武帝的军队大战。战败后刘据逃出长安,最终在官吏追捕下自杀于湖县。太子全家被杀,只有皇曾孙刘询流落民间。
巫蛊之祸持续了两年时间,武帝把自己的继承人杀了,朝中许多官员也受牵连下狱被杀,民间被牵扯诬陷而被杀被关押的人有数万名,等到他醒悟过来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挽回了。
此时的汉武帝已经六十八岁的老人,他并没有急着重立太子,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寻访海外仙人,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上。
大汉的太子由谁来当,成了所有人的疑问!
三,汉武帝的顾虑。
汉武帝并没有找到海外神仙,也没有得到长生不老的丹药。他愈发衰老,疾病缠身。
刘据的弟弟燕王刘旦认为哥哥死后,自己理当成为太子,就上书请求入京宿守皇城,自己也可伺候武帝。
谁知武帝一眼就看出刘旦的企图,他大为恼火,将传书的使者斩首。随后又以藏匿盗匪的罪名,将燕王的封国削掉三县。刘旦吓的战战兢兢,再也不敢打太子宝座的主意。
而刘旦的弟弟广陵王刘胥,则是个好勇斗狠,毫无法度之人,武帝对他也十分厌恶。
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此时已经八岁,长得乖巧可爱,聪明伶俐。汉武帝对这个小儿子十分喜爱,心里就有了立刘弗陵的打算。但是想到孩子还那么小,钩弋夫人不过二十多岁,万一自己死后钩弋夫人学当年的吕后专权怎么办呢?
时钩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犹与久之。 《资治通鉴——汉纪》
汉高祖刘邦死后,十六岁的太子刘盈继位。太后吕雉以皇帝年幼为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八年之久,期间大封吕氏族人,残杀刘姓子孙,大汉的天下差点就改姓了。后来周勃,陈平诛杀吕氏一族,天下才重回刘氏手中。
而武帝的父亲汉景帝也曾在很长时间内受制于太后窦氏,险些在窦太后的要求下立梁王刘武为太子。要不是大臣苦劝的话,这天子之位怎么都轮不到武帝。
武帝初继位时也被母亲王氏牢牢的掌控着,舅舅田蚡和窦婴有冲突,明明是田蚡倚仗外戚身份打压窦婴,但母亲向武帝哭诉:“为何不杀了窦婴,难道要让他欺负你的舅舅么?”最后,窦婴还是死在了武帝手中。
而田蚡却毫不收敛,居然串通淮南王准备造反,搞得汉武帝大怒,发誓要将他夷灭三族!
上大夫韩嫣,和武帝从小就是好友,武帝很信任他。韩嫣也凭着和武帝的关系可以在后妃居住的永巷走动。太后知道后大怒,派人赐死韩嫣。汉武帝苦苦哀求饶韩嫣一命,居然没有用,只能眼睁睁看着韩嫣被杀。
祖母窦氏寿命很长,汉武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受制于窦氏,不能施展自己的治国理念。
女主干政的滋味,武帝不光从史书上见过,也自己亲身经历过。所以他会有“母壮子弱,必乱天下”的顾虑。
四,钩弋之死。
后元元年,七十岁的汉武帝自觉不久于人世,命画工在甘泉宫画周公背成王图。
大臣们纷纷明白武帝要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并希望大臣们能像周朝的周公旦一样,在武王死后尽心辅佐年幼的成王。
到了这里,钩弋夫人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关于她的死,《汉书》是这样说的:
钩弋婕淑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
而《史记》的记载就比较复杂:
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汝不得活矣!”
班固认为钩弋夫人是触怒了汉武帝,最后忧虑而死。而褚少孙则认为钩弋夫人是汉武帝故意杀死的。
相比而言,《汉书》的说法似乎更加合理些。因为褚少孙补写的钩弋夫人故事错漏之处不少,而情节则更加富有戏剧性。
在描述钩弋夫人被杀后,褚少孙还在最后加了一段武帝对此事的解释:
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耶?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故事在西汉后期已经流传各地,可是东汉的班固为何没有将这则资料写进《汉书》呢?难道他手里有更加可靠的资料么?这一切,都已经是个谜团了。
钩弋夫人死后,八岁的刘弗陵被立为太子。一个月后,七十岁的汉武帝驾崩。太子继位,是为汉昭帝。
总结:
钩弋夫人之死,史书上说法不同。然而褚少孙补写的《史记》中,这段故事实在太富有戏剧性,也很符合汉武帝晚年的残酷作风,于是迅速被后世所接受。
民间百姓同情钩弋夫人的遭遇,故此流传着钩弋死后化为神仙的传说:
武帝末年杀夫人,殡之而尸香一日。昭帝时更葬之,棺但存丝屡也。 《括地志》
而后世的一些封建政权则认可汉武帝的做法,认为汉武帝杀钩弋实在是
昭然远见,为后世记虑,故非浅闻陋儒所及也。
北魏开国君主拓跋珪为了防止女主乱政和外戚专权的情况出现,在立儿子拓跋嗣为太子后,迅速将其母刘氏杀死。并下诏曰:
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与国政,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
《北史——太宗纪》
从此,“立子杀母”便成为北魏王朝的定制。北魏王朝存在了一百四十多年,因“立子杀母制”而死的后妃人数众多。然而,女主干政和外戚专权的现象却并未就此消失。
可见,“立子杀母”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遗臭万年,被后世唾骂外基本对封建政权毫无意义。所以到了北魏第八位皇帝元恪时期,便不再执行这项规定,“立子杀母制”名存实亡。
后世的政权都吸取了北魏的教训,从此再也没有哪个王朝将立子杀母作为解决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的方法。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虽然这进步的代价未免太高也太没必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2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