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以幻入境,悲局收场。
曹雪芹以幻开始写红楼梦是出于以下方面:
一、世幻:这是一个和平年代的梦,是富贵充盈着奢华的太平盛世,这种世态下存在一种幻觉那就是末世。
曹雪芹生于康熙年间,是康熙王朝的末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处于绝对的稳定,权贵们安享太平盛世,百姓也算不上吃糠喝稀。
曹雪芹家世代蒙恩,祖父官居江宁织造,生活自然也无两样,依然是贪图享乐,随着时代一起共舞,这种世幻是飘渺的,也是现实的,是可喜可悲的,正在一步步印证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千古佳话。
二、情幻:复杂的情左右着曹雪芹失落的心,且难以阻止他创作的心情,时常梦想把这种现实写成幻觉,以假乱真。
好景不长,曹雪芹刚刚进入朦胧的少年时代,正当买官进爵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一朝天子一朝臣,康熙退位,雍正登台,历史的舞台不再有曹家的角色,辛辛苦苦上百年,一夜回到为官前。
这种落差岂能是一个少年所能接受的打击,这种情又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和感受,背井离乡,家破流离失所,更就不用说以前的富贵生活,这种飞流直下3000尺的落差,给了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情幻。
曹雪芹想把失去的亲情、友情、爱情寄托于这本虚幻的故事书――《红楼梦》,达到人情练达即文章。
三、人幻:曹雪芹将真实的人幻化成故事中的人,又以神话作为引子,以假乱真,真事隐,假语存。
《红楼梦》是以爱情为主线,以几个大家庭、封建社会为背景,以各种事件为线索,点点不漏,点连面,面面俱到,几乎几百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地位和原型,而且每一个爱情背后隐藏着人的幻觉。
一种幻是自由的向往,一种幻是生存的必要,两中人幻融合在一起,就成了太虚幻境,人间烟火阑珊,仙界独尊儒术,飘飘然,且不知乐极生悲也。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心情很复杂,很梦幻,也很忧伤,有失情之痛,又有离家之思,还有逝情之爱,更有恨,是爱恨两茫茫,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他对文学的热爱,曹雪芹有古代文人具有的传承风范。
多少年风雨人生,多少年人生感悟,多少年历史岁月,几代王朝更替,几十年风土人情,一辈子人生经历,都写进了《红楼梦》。
《红楼梦》就是曹雪芹,曹雪芹就是《红楼梦》,这是梦幻,因为世间本无曹雪芹,有了《红楼梦》,便有了曹雪芹,此人此名都是幻化而来。
那么,红楼梦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呢?真相就在第十二回,脂砚斋说了两句颠覆性的话,彻底颠覆了对红楼梦是风月小说的定性。也彻底让什么江宁曹事,像皇帝的新装般裸奔了!脂砚斋说的第一句是:“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脂砚斋说的第二句是:“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曹雪芹虚拟的名字而已,和孔梅溪吴玉峰毫无区别。“曹雪芹删减修改润笔而成书”也是文字游戏而已,并非真实。关键是他是江宁曹孙么?
红楼梦里的那个“曹雪芹”,也和江宁曹家毫无任何关系。两者本是风牛马不相及,被胡适等人错误地搭在一起,又经过层层削足适履,一讹再讹。原因很简单,只因曹雪芹实乃爱新觉罗的子孙,他乃王孙公子、清种。所以就算再把江宁曹家挖地三尺,也绝无可能在江宁曹家的族谱上抠出这个人。
恐怕很少人知道红楼梦其实是用两条线写的。一条叫明线,一条叫暗线。明线就叫“假语存”;大旨谈情!暗线就叫“真事隐”。刀光剑影,皇权之争!这个在开篇的序言,就已交代得一清二楚。明白什么叫“满纸荒唐言”。作者还特别强调:“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
脂砚斋用了“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谁人识得此句?”、“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记之”等语句,赤裸裸地揭露“风月情浓”仅仅是红楼梦表面的假象,实际上红楼梦还有背面的故事。也就是说红楼梦是双面镜。而且它的背面才是真相,才是作者为什么哭成此书的原因。
《红楼梦》里,脂砚斋更是多处明确指出作者是“王孙公子”和“清种”。比如:第五回,脂砚斋指出:“盖作者正因古今王孙公子”。第五回,[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甲戌侧批:非作者为谁?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情种,谐音“清种”。脂砚斋在“情种”后批曰:“非作者为谁?”,这几个字直指作者是“清种”。第十二回,脂砚斋再次指出:“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青冢,谐音“清冢”、“清种”。
红楼梦三大铁证,分别是乾隆的“清二十五宝”和大观园就是“圆明园”、“乾隆儿子的名字”三大完整证据链。“只有真金才是不怕火的”!红楼梦作者是康熙之孙!胤禵之子:爱新觉罗·弘暟!1759年1月28日 乾隆23年戊寅12月30辰时(死于壬午除夕),红楼梦作者弘暟泪尽逝世,终年52岁。乾隆亲堂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3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