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老家在招远南乡,村子里有两条河,一条是村中间的小河,发源地是上游村里修建的水库。水流轻缓,清澈,经常和小伙伴们结伴去摸鱼摸虾,有一种小鱼的颜色和沙子相似,身上有淡黑色的斑点,当地人都叫它“沙里趴”。小虾是那种淡青色永远也长不大的河虾,在水草下一跳一跳的。
在夏日的午后,几个孩子做伴溜出来,提前从家里带几个塑料瓶子,是用来盛放小鱼小虾的。用手在河沿边的水草下摸索捕捉,感觉手心里有溜滑扭动的活物,赶紧两手合拢,用手捂住,用极快的速度从水里甩到岸上,大多数是小鱼小虾在打挺蹦跳,赶紧捡到装满水的瓶子里,重获新生的小鱼贴着瓶壁飞快游动。小数摸上来的是蚂蟥在岸上急速翻滚,引起大家一片惊呼。
小河常年水流不干,这种打不死的小强,随处可见它扭着黑黑的身体,在水里穿棱。后来有聪明的伙伴求助家长,用铁丝曲成带柄的大约直径三十公分的圆圈,边缘缝上渔网,用来捕鱼虾,方便实用,而且不用担心蚂蟥在手心扭动的恐惧感。
村南的那条大河,常年奔流不息。水流太大而且湍急,家家户户的大人都掐耳朵嘱咐小孩子注意安全,尤其每年的六月底七月初,胶东半岛汛情泛滥的季节,水流更是汹涌澎湃。河里是成群结队的大鱼,心眼也多,躲到水深处让你望水兴叹。
记得有一年的七月,大雨连续下了几天,上游洪峰倾河而下,连带着淹没了离河滩近的庄稼地,带来的都是十来斤重的草鱼、鲤鱼、鲢鱼,处处可见它们在浪中穿梭的青白色身影。这下轮到大人们大显身手了,有用旋网的,有用挂网的,有用抬网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会儿就盆满桶满了。孩子们在高高的河堤上看光景,此刻按交待赶紧跑回家拿装粮食用的尼龙袋,推小车来往家运鱼,河堤大坝上处处看热闹的老弱妇孺,不时上前帮把手,青壮年都在水里忙碌捉鱼,到现在还记得当年的热闹景象。
洪水来的时候,二叔扛着铁锨在苞米地里抗洪排涝,洪水退去的时候,一条九斤重的红鲤鱼在浅水处搁浅,挣扎着往深水处回游,二叔赶忙用铁锨拍晕了它,兴冲冲的带回家,绝佳的美食啊。
汛期过去后,河床经过一个夏日水流的冲刷,变得平缓,处处可见耀眼的白沙,在秋日的中午,在浅水滩仔细观察河沙,只要有浅浅的线状爬行痕迹,用小铁锨在痕迹的尽头轻轻一挖,躲藏在细沙下的河蚌便出现在眼前。南河的河蚌不光个头小,而且干净不含沙。带回家大人用辣椒清炒,是绝佳的美味,也是我童年最美的回忆之一。
说起捉鱼啊,哪可是我小时候的拿手好戏
啦,关于它的记忆和快乐,就像小河里的流水绵绵不绝。
我家乡的哪条河,是条石头河,清纯甘甜的山溪水不仅养育了我们,也养育许多种小鱼,如白鱼桃花鱼斑色子巴岩鱼棒棒鱼等,小时候的我们,眼睁睁的盯着在卵石间穿梭的人间美味,羡慕得馋涎欲滴,于是绞尽脑汁获取这游动的诱惑。
哪种体形绞大,胆量最小,身上有红绿条纹相间的桃花鱼,是我们的最爱,只要我们来回赶上几趟,它就会钻进水中石缝中藏身。机会来了,我们敏锐眼睛盯住石缝,贪婪的小手轻快的伸进去,十有八九会掏出惊喜,其他的鱼用这种方法很难奏效。
另一种方法比较独特,就是手持铁锤,用力猛敲可能有鱼藏身的石头,被震晕的鱼翻着白肚慢悠悠的飘起。这种方法很快捷,但费力气。
要想有较大的收获,小伙伴们必须团体合作。先选定鱼较多的河段,用杂草堵住鱼能游走的通道,然后在河的一边开条大沟,把河水堵进沟里流走,然后把麻柳树叶或槐香树叶混着沙子锤出汁,洒进几乎没有水流进的河道,立马可以看到鱼被熏得上窜下眺,这时就看你的本事了。
最刺激的捕鱼是在下大雨山洪暴发时,河里的鱼都游到河边水流平缓之处,我们用虾耙捕,收获往往出人意料。
我们这些农村的娃们,夏天几乎都泡在小河里,搞鱼的方法还有很多,从中也收获满满的快乐。后来,贪婪的人们用一些残酷的捕鱼方式,把生机勃勃的小河搞得遍体鳞伤,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只能在叹息中回忆或在回忆中叹息。
近几年来,人们渐渐醒悟。注重环境生态建设,小河渐渐从返生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3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