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吧。
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没有人能够逃脱这个规律,家族甚至国家都无法逃脱。
小说一开篇,跛足道人就唱好了歌。
他说: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而甄士隐为好了歌作的注解,就已经将本质点透了。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甄士隐的解,就是一个微缩的红楼梦故事,或者说就是整本书的梗概。
过去是现在的重复,现在无法预料未来,然后周而复始。
纵观历史,甚至朝代更迭,都是这样的。
一个朝代是为什么覆灭的呢?
我们能归结出很多很多原因,官员腐朽,制度僵化,天灾人祸,外敌入侵……
把这些原因放在一个家族,也完全成立。
但这些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吗?
我觉得不尽然。
就像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世上真的会有永动机吗?
有很多很多的科学家,科学爱好者都在努力,试图造出一台永动机来。
但终将被消耗,终将停止。
日升月落,四时更迭,人体衰老,族群流散,朝代兴衰。
没有不老不死的生命,没有永不消逝的家国。
这就是规律。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认为,《红楼梦》就是在讲“道”,它讲了一个规律。
这个规律对于个体,家族,国家,都是适用的,所以老子说可以为天下母。
而《红楼梦》之所以好看,就是在这里。我们是知道这个规律的,我们知道过程,甚至知道结局,但我们还是会难过,还是会难受。精彩就存在于当看到陋室空堂,脑子却重叠出曾是歌舞场。
我的一点个人理解,如有错误请指点!
———-丸———-
文:祁门小谢
贾府为何最后覆灭?
贾府位高权重,他的发达和灭亡都不是一朝一夕的,贾府的成就也是祖上的功勋换来的,他家的成功必定会让其他人妒忌,难免会引来是非。
比如:忠顺王的事情,忠顺王的意图和用心显而易见,可是贾府的人却根本看不出来,还单纯的以为是个伶官的事情,宝玉闯祸那么简单。
这背后的复杂关系,贾政毫无头绪,反倒要教训宝玉。最后还不是上了忠顺王的套,和北静王出现了嫌隙,这虽然无关紧要,却也为日后埋下了隐患。
元春的死,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诺大的贾府没有了这个最大的法宝,必定很难在朝廷立足。
当然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一个事物的发生是离不开很多的小细节,这些细节找也是找不完的,归根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事物有升就有落,所谓否极泰来,阴阳相生。贾府也不可能拥远荣华富贵的,试问历史上那个皇帝不想万岁呢,可是没有一个帝王能够办到。
更何况是贾府呢?
简单的总结就是:贾府的衰落是由盛至衰的规律,是封建社会衰落的必然,也是曹雪芹想表达的一个根本道理。
1、直接原因:元妃死,贾府失宠,受到当权者的排挤,邃被他们以贾政外放做官时出的所谓府库财务问题为由头将贾家抄家。
分析:贾府的靠山有两个,一是元妃,二是北静王府。其中,北静王府后来失势,被派派往西南边境镇守,贾府 失去权力庇护。接着,元妃薨,贾府完全失势,故其衰落也就是必然了。
2、衰落前的隐患:
其一:贾府盛极一时,所谓树大招风,必然引起众多的妒嫉,这是最大的隐患。
其二:王熙凤专横跋扈,放高利贷,制造冤案等,使贾府遭到众多怨恨并留下被其他掌权者排挤贾家的把柄。
其三:贾宝玉因一戏子已经和当时的权臣结怨。
其四:四大家族中薛、王、史三家的衰落,使贾府失去最后的屏障,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其五:贾府子弟毫无作为,使贾家势力日渐淡薄,无力与排挤者抗衡。
总之,贾府的衰落是一个盛极必衰的道理,其他的直接原因都只是相对和偶然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3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