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是曹操病重,不治身死。曹丕即位,率先登基称帝,国号为魏。
其次是东吴大都督吕蒙暴毙。儒将陆逊接掌江东三军。
曹丕称帝后,诸葛亮与蜀汉群臣多次奏请刘备称帝,被拒绝。诸葛亮无奈托病相逼,刘备这才半推半就登上皇位,立刘禅为太子,封诸葛亮为丞相。
大局为重,诸葛亮反对征吴
称帝次日,上朝议事,刘备便准备举全国之兵东征讨吴。
这是明显的意气用事,群臣当然得表达反对意见。第一个站出来的,是新封的虎威将军赵云。
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下令起兵伐吴;且发使往五谿,借番兵五万,共相策应;一面差使往阆中,迁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兼阆中牧。
诸葛亮率文武百官多番苦谏,这才让刘备回心转意,准备以大局为重,全力拒魏。
但是,张飞闻讯赶回来了。
他以兄弟之义,哭着敦促刘备兴兵为关羽报仇。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学士秦宓。可是他人微言轻,阻止不了刘备和张飞。
宓伏地不起曰:“陛下不从臣言,诚恐有失。”先主大怒曰:“朕欲兴兵,尔何出此不利之言!”
秦宓被收监问斩。诸葛亮不得已,再次上表救秦宓,同时劝刘备不能起兵,宜作更好打算。但是刘备不听。
先主看毕,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无得再谏!”
阵容强大,诸葛亮无须随军
刘备敕令诸葛亮辅佐刘禅坐守两川,又令马超协助魏延镇守汉中,与曹魏大军对峙。
两川是蜀国根基,不容有失。既然诸葛亮反对征吴,不如让他坐镇汉中,稳定大局。
刘备安排马超、魏延两名大将戍边抗魏,也算同时兼顾了诸葛亮的提议。
而他自率75万大军讨吴,以黄权、程畿为参谋,马良、陈震掌理文书,黄忠为先锋,可谓兵强马壮,谋臣武将都是良才。
同时还有张飞率部遥相呼应,又有赵云负责后勤,督运粮草。
这样的阵容,无须诸葛亮随军。兴兵初期,蜀汉也是连战连捷,势如破竹。
刘备大军直杀到猇亭,虽然又折了老将黄忠,但是关兴、张苞少年英雄,联手斩了杀父仇人潘璋、马忠,夺回青龙偃月刀。
随后,东吴大将甘宁也死于阵前。
刘备兵锋所及,逼使东吴献出杀害张飞的降将范疆、张达,试图议和而不得。
如果不是连续发生变故,刘备伐吴的结果一定会大有不同。
张飞遇害,陆伯言火烧连营
蜀军势大,孙权被迫向曹丕称臣。继共抗关羽之后,吴魏再次形成联手之势。
而张飞则被部将伺机杀害,刘备再次痛失兄弟,方寸己然大乱。
前线连番失守,东吴束手无策之际,不得以拜陆逊为大都督。这成为战局扭转的关键。
陆逊示敌以弱,助长刘备骄兵之心,又坚守不出,挫伤蜀军锐气。
刘备急于进军,沿江屯扎水寨,深入吴国境内。这种战法的弊病明显,连远在中原的曹丕都发现了。
魏主闻之,仰面笑曰:“刘备将败矣!”群臣请问其故。魏主曰:“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者乎?包原隰险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玄德必败于东吴陆逊之手。”
刘备账下的谋士当然也知道不妥,但是刘备己是猪油蒙了心,听不进各种劝谏。
黄权谏曰:“水军沿江而下,进则易,退则难。臣愿为前驱。陛下宜在后阵,庶万无一失。”
刘备说,我就是要打,没考虑后退。
马良则请刘备问计诸葛亮,也被拒绝。
依刘备此时的一意孤行,诸葛亮就算随军参谋,他说的话恐怕也不好使。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虽然马良星夜兼程报知诸葛亮,但是己经晚了。
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烧光了刘备辛苦打下的基业。如果不是诸葛亮预先布下八阵图阻敌,刘备能不能活着回蜀中都是未知数。
他返回蜀中后,郁结难解,一病不起,于白帝城托孤。
三国纷争,进入新的时代。
三国演义剧中,刘备虽为汉室宗亲,但生在乱世,这位汉室宗亲确没有一个好的家庭背景,甚至沦落到街边卖席为生,贵为帝胄确过得悲凉无比,心系天下但不能匡扶汉室,直到遇上关羽张飞,三人义结金兰,决定组建自己的团队,张飞关羽成了刘备的后台,征战四方,张飞关羽虽能以一敌百,但始终难成霸业,于是兄弟三人下决心物色一个策划人,为此找到了诸葛亮,诸葛亮胸怀大志,未雨绸缪,再刘关张的积极邀请之下,亮十分感动,随之跟随刘备,在接下来的每场战役中,在诸葛亮的策划之下,几乎百战百胜,终于在乱世占有一席之地。
征战沙场难免会有死伤,关羽的矜持害得他殒命,刘备心有不甘,在悲痛之中是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劝说,尤其是诸葛亮的劝说,刘备可能内心也是这么想的,难道我刘备没有你诸葛亮就不能打胜仗了吗,我就偏不信。这也是刘备报仇心切,被仇恨冲昏头脑,亲自带兵征战,果不其然,在没有诸葛亮的策划下,吃了败仗,刘备只能带将,不宜兵,诸葛亮擅于防守,诸葛亮一生为刘备鞠躬尽瘁,最后累垮,三国局面改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