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我就给了丈母娘3万元(也是我几年的积蓄了)。我摆喜酒的时候,丈母娘那边送了电视,衣柜,床铺棉被等,花了2万多元,剩下几千元给我老婆拿了。所以到头来等于拿自己的钱买一些家具而已。
想要扼制农村彩礼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和乡领导多宣传新观念新思想!
如今的辽西农村,随礼,办事情,有时候一天都随三份礼,这些是在最近几年突然兴起的,恰恰成了一种生意,你不办事情不想着法儿去整点事儿,就注定赔了!”据本人所了解,农村的这种“礼尚往来”不仅变了性质,更成为许多农民的负担。
在村子里,普通交情之间的礼金,已经由十年前50元演变为今日的100元、200元甚至更多。用村里的专门负责礼金记账的张大爷的话讲“账面上几乎看不见50的礼金,你要是随礼50,那人家就会骂你啦,以后就甭想在庄子里呆下去了”。
李大爷在腊月开始,就随礼随出去近9800元,可是这在农村竟然司空见惯。和村里年长一点的唠嗑,在村里稍微有关系有面子的人家,每年用于随礼的钱都得超过3万元,而像李大爷这样的一般户,一年下来,随礼也得花近2万元。
每每年关前后,村里好像提前约定好一样,各种“随礼,办事情”的人家就排着好队出现了,这家订在腊月二十三,那家订在腊月二十五,你办七十三,他办六十六。这时候几乎在各个村庄都可以看见,每天准时准点,村里的男女老少,穿着干净,集体在爆竹响声之后涌入村东头的饭店。
等到饭点一过,你又会看到这样神奇的现象,大概十分钟左右刚刚出现的穿着干净的男女老少们三五一群,拎着几个硬菜打包回家,一个拎着半只鸡和肘子,另一个拎着一条鱼和大虾,自己在路上你一言我一语,一个说,这家菜不如从前,我没吃,这个打包给孩子的。那个说,明天去村西头饭店随下一家的礼······
正如李大爷说的“你不想法儿整点事,注定亏了”,为了保证不亏本,农村群众只好利用一切机会办酒席:父母大寿、新生儿满月、孩子上学、参军、盖房子、母猪生崽、买房子、订婚、结婚……甚至做流产,孩子留头(农村一种风俗)都要随礼,理由五花八门。愈演愈烈的人情消费,让农民不堪重负。
之前“办事情”几乎只是传统名目的“婚丧嫁娶”,但是传统的名目又怎么能够满足人们这神奇“生意”背后的贪念。
随礼,看你的收入和时间,躲不过的只有去,躲的过就躲,看自己的心,当然二十至五十岁是财富创造和积蓄阶段。躲不过的是堂亲伯叔,是必须去的,不去也随礼呀,还有娃娃朋友,还有对事业有帮助的朋友,农村里的乡邻左右是比亲还好的,是躲不过的,大都随礼两三百,一两百,当然你操个个性,随千礼万礼也行,从此两家开启友谊新篇章,也不无不可。
吃哪里饭都是自己掏钱,有些饭是贵点,堂亲伯叔,你这回贵,但也有沒掏钱的时侯,小时,给你亲情和温饱,大了,你有能力了,这个不能用金钱恒量。
你觉得自己特别,随多礼是可以,领导的礼,你怎么随,看你心意,我相信,你早计划过,当然也有收不回来的时侯。
去年腊月去川南农村吃一回结婚酒,主人聚孙媳妇,主人姐弟家,有统一八百的。我们这一支,是主人姐姐,几家一商量,统一送四百。
随心,然后随礼,
农村人家过红白喜事,村民都会随礼。这个习俗在很早就有,不是现在才发展。随礼随意,不讲究无规定。都是礼上往来,人之常情。不过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开以后人民眼世的开扩,随礼具然慢慢增加。70年代前农村人随礼是几人在一块揍钱买一角伍份~叁角钱的墙纸画或几十个人揍钱买个玻璃碥,算是随份子礼。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由伍角到1元。…20O0年再随礼到10元~20元,201O年最大随礼5O元。直到现在的随礼不断增长,老年人一般随大流,但也有随5元,10元,20元的。而太年轻的人好顾脸面不按常规出牌的,不知道家庭经济出手随礼就是5OO元,1000元,甚至高达2000元,而且为了专门行礼从几千公里的南方打工地回家随礼。叫我说农村人随礼可以,但不能跟风夸张。不正风气还有要不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