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王朝里,“开疆拓土”是每一个有作为或者想有作为的皇帝必须要干的一件事情。这也就像现在经济发展一样,每年的GDP增长则意味着执政党跟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与英明决策,不但史书会对此大书特书,就算是老百姓,也会是更加拥护。而开疆拓土则需要过硬的军事实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很厉害的将领。
因为,古代打仗将领的作用非常之大,往往起着鼓舞军心的作用。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里,每一个王朝在建国之初,军事实力也几乎是最强的,要不然,这帮人也建不成一个国家。但是,却有个王朝,至始至终它的军事实力都不是很强,而且,名将似乎也没几个能拿得出手的人,这个王朝就:宋朝,且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北宋缺将,南宋缺相。
其实,北宋确实也有一些有才能的武将,比如:杨家将、狄青等,但是,这些将领不仅没有受到当朝皇帝足够的重视,其可以发挥的舞台也无法和汉朝、唐朝时期的武将相媲美。在南宋的将领中,前期有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人,而即便到了南宋后期,也有孟珙等良将,就孟珙来说,在抗击蒙古铁骑上获得了多次胜利。但就是这样的人,不是被害死就是被排挤。
可以说,宋朝这个朝代也是比较的奇葩,其经济文化水平,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当时宋朝首都的繁荣景象,可以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直线上升的。这种景象在以后的封建王朝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后世王朝怎么也达不到宋朝的高度。可以说,这往往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不是说:一代还比一代强吗?
其实,这只是现代发展型社会给我们的一个错觉,历史倒退是常见的事情,比如:欧洲的中世纪、五胡乱华等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历史的倒退。我们这几代人已经习惯,甚至,相信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没有经历过大动乱,所以,才会有这种想法。话题再扯到宋朝,为什么军事实力差,而且,缺少将领的这个话题。
按说,一个国家越富有,他的士兵装备也会越强。这个也不假,宋代可以说是军事装备非常精良的一个朝代,而且,火器也被首次用来当做武器使用,还有威力巨大的弓弩。这些武器都对侵略宋朝的敌人形成了庞大的威慑力,甚至,还曾经多次打死过敌对方的主要将领。但是,即便如此,宋代的军事实力依旧不强。不是军事装备的问题,那肯定就是人的问题了。
军事将领在宋代的确没有什么很强的人,这也是事实,整个北宋几乎叫不出几个有名的将领。原因可能就在于北宋王朝“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宋太祖赵匡胤对文人非常优待,但是,对于武将却是贬低的态度。致使很多有识之士都去学习文化知识参加科举考试,武将的身份既然如此尴尬,尚武之风也就越来越弱了,也因此,能打仗的将领在苗子上的选择性上就变少了。
这就像中国足球一样,十三亿人找不到十一个比较厉害的球员,其实,这还是大环境的因素。
还有就是,皇帝大权独揽是一个导致宋代军事战绩胜少败多、武将匮乏的重要原因。比如:当初宋太宗在意外灭掉了北汉之后,执意要攻打辽国,想要收复当年被契丹人占领的幽云十六州,加紧进攻幽州。但是,当时的情况却是:军队上下都在等着皇帝的封赏。因为,刚刚灭掉了一个国家,大家已经十分疲惫了,也希望能得到朝廷的犒赏,顺便再休整一下。
并且,很多将领向皇帝提意见,但是,宋太宗就是不听,他坚持自己的意见,要攻打辽国。其实,宋太宗的心思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宋太祖的弟弟,继承皇位有点不合常理,有人说他是弑兄才登基的。宋太宗希望可以一统天下,功劳要超过自己的哥哥,以此,来堵塞天下人的嘴。但是,他的确不是那块会打仗的料,而且,完全不听将领的劝说。
之后,那些打仗的将领也就只是宋太宗的执行者了,动脑子这样的事则成了皇帝的事情,将领没有皇帝的授权也不敢随意发挥,这就大大的限制了武将的个人能力。名将都是在一场一场战争中练出来的,如果,总受制于皇帝的瞎指挥,这个将领的本领也难练不出来。果然,宋太宗因为不太懂得军事又一意孤行,在攻打幽州这个战役中损失惨重,连自己的小命都差点赔上。
这件事情也是让宋太宗心灰意冷,再也不提打仗的事情了。
其实,宋太宗的视野已经变得很狭小了,他没有注意到:天下的形势早在唐朝末年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朝末年的很多藩镇都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但是,那些实力强大的藩镇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有着大量的优良战马和骑兵。骑兵在古代就相当于坦克士兵,可以在步兵里面往来穿插如入无人之境,经常将没有骑兵的一方打的大败。
所以说,宋朝军事力量弱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大量质量良好的战马。连很多官员都只能骑驴上班,可以想见,宋朝的马匹是多么的稀缺。而且,据说宋太宗在这次战役中因为损失了马匹,自己只能骑着一头驴侥幸逃脱。这里,大家可能就说了,用驴当战马使用可以吗?这个古人不是没想过,但是,只要一看到驴跑几步就果断放弃了。
驴子不但体型较小,跑起来就是个小碎步,也不是大踏步的奔跑,比起战马来,简直逊色的不止一个层次。因此,在北宋时期,战马的稀缺一直是一个问题。这种历史图景,其实,也被写进了《清明上河图》里面,里面驴子就有几十头,几乎没有马匹的踪影。可见,驴子在北宋是被广泛使用的。
在古代没有机械力量的情况下,人们只能使用牲畜帮助自己的生产生活。而且,驴子虽然没成为战驴,但是,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驴的养活成本很低,吃的东西也比马的要少,生病率也比较低,身体很硬朗。而且,据测算,三头驴的载重可以抵得上两匹马的载重,在北宋境内有很多优质的产驴的地方,可以保证优质驴的供应。
其实,驴在军事上也是有很大作用的,当然,这不是在战场上与敌人直接厮杀。而是任何部队都需要后勤供应。驴托运物资的功劳还是很大的,而且,驴的成本较低,它本身也是一种物资,可以让部队宰杀当军粮,不必再送回去。如果是马匹驮运,成本就高得多了,还要再送回去,又吃又喝的,会增加朝廷的成本。
但毕竟,驴发挥不了战马的作用。
在那些将领看来,北宋太缺乏优良的战马,导致北宋往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抵挡铁骑。骑兵对于步兵的威慑力就不用说了,很多步兵经历过一次与骑兵的作战后,就会崩溃的不知所以,乃至产生了恐惧感。因为,中原王朝丧失骑兵优势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大家早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老祖宗如何用骑兵与游牧民族对攻的光辉时刻了。
很多将领也没有对付骑兵的好办法,自己又没有足够的战马,而且,马的质量也不好,自己的骑兵根本无法与游牧民族的骑兵相比。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就开发了很多对付契丹人的武器,比如:一些火器、床子弩等,希望通过这些武器来压制骑兵的进攻。但是,没有强大的骑兵就丧失了机动性,熟悉军事的人都知道机动性对于一支部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有了机动性就拥有了很多种可能,很多著名将领就是通过变化莫测的用兵之道来取得一次次战役的胜利的。而衡量一个将领是否厉害的标准之一就是这个将领能否把军队指挥的出神入化,而无论是变幻莫测,还是出神入化,这些都需要士兵具有很强的机动性。缺乏了骑兵的机动性,再厉害的将领也指挥不出他的神奇。
从这方面来讲,是以步兵为主的非机动型军事力量制约了名将的产生,这是名将短缺的客观因素之一。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应该还是北宋专制权力的集中程度空前加强,朝廷对于将领的控制太过严密。带兵打仗的将领在平时并不与士兵有什么交集,他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才对士兵有领导权,一旦不打仗,那么,他们便就丧失了与这些士兵的联系。平时训练的将领却不是带兵打仗的人,他只负责训练,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一种奇异景象。
其实,这些都是皇帝为了防范军人拥兵自重而做的制度设计,让“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样士兵与将领都只能效忠皇帝一个人。但是,如果带兵打仗的将领平时不接触士兵,那么,他们根本不了解自己手下士兵的优缺点,也不能按照自己的带兵方式对士兵进行训练。到真正打仗的时候,将领根本无法对手下的士兵进行有效的约束,也无法因人而异的进行战争部署。
当然,士兵同样也有一样的烦恼,他们不知道将领的喜好是什么,还要再花时间进行战术磨合。这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状态,他们这些人简直就像乌合之众一样被组织起来了,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北宋专制权力强化的另一个小细节是:朝廷在打仗前会组织各路专家,设计出细致入微的作战图,对于即将开打的战争进行战前策划。
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领是可以根据战场的环境来决定如何打仗。但是,宋朝不这样干,他们在打仗前就已经设定好了打仗的步骤与方法,将领们必须按照这个作战图去打仗,违反的人则要受到处分,这就严重束缚了将领们的手脚。
如此之下,还怎么打胜仗,所以,也就不会出现名将了,因为,打输了战争怎么可能是名将呢?这又是一个矛盾体,而且,是无解的啊。
给个赞吧。
宋朝自开国之初,太祖深知唐藩镇军阀拥兵自重,各据一方,尾大不掉,中央政权对其无能为力,致使国力衰亡。而宋太祖本是后周手握重兵的权臣,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夺取了孤儿寡母的天下,遂杯酒释兵权,实行重文抑武的,强干弱枝的国策,抑制了藩镇割剧政权,但造成了经济丶文化的繁荣,军事的软弱。燕云十六州是后晋儿皇帝割让给契丹的,此处乃北宋之地理屏障,良马的重要所产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失去燕云十六州,北宋都城暴露在千里平川之下,无险可守。宋太宗亲征契丹,大败而归。澶渊之盟后,宋向辽缴纳岁币,以求苟安。宋朝皇帝畏敌如虎者居多,鲜有秦皇丶汉武之英武之主,只知花钱买平安,但钱也不是万能的。南渡之君除孝宗外,更无图霸谋
业之志,辛弃疾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缺乏血性的皇朝是个多么懦弱的王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4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