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
虽然清朝将明朝覆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但它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一个极为不好的印象。而之所以会造成这一结果,世界大变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其自身不知变通却更为致命。
即便如此,在清朝统治期间仍然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才,为抗击外敌、维护国家完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自然便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然而,这几位虽同为晚清重臣,但之间却互有不和,并非如世人想象那般有惺惺相惜之感。
性格不同造就了三人相处的困难
1、早年经历塑造了左宗棠的激进性格
少年时期,左宗棠便定下了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他也因此发奋读书来增长自己的学识,只为以后有一天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痛的打击,三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几乎使他看不见成功做官的希望,一身才能得不到施展。左宗棠却并未放弃做官的思想,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再次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是金子总会发光,左宗棠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了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的欣赏,之后更是得到了林则徐的器重,仕途可谓进入了平步青云的状态。
虽然左宗棠在官场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其性格却恃才傲物,对许多前辈尚且持看不起的态度,对后辈自然更为不屑,导致形成了“出其门者,成德达材不及国藩之盛云”的尴尬情况。他在看待事情时也十分激进,和很多人的政见不合,即便其本人拥有极高才能,但在朝廷之中几乎处于孤家寡人的状态。
此外,早期的多次不第,对左宗棠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长期的郁郁不得志和寄人篱下使其性格变得更加敏感,对他在言语或者行为上稍微有一点不服他心意的事情,便能引来他的气愤和嘲讽。和这样的人相处,可谓是极其困难。
2、左宗棠与其他人很难和平相处
虽然曾国藩对左宗棠有提携知遇之恩,两人早期也以兄弟相称,感情极为深厚。但是,即便曾国藩十分欣赏左宗棠,但也很难忍受左宗棠时而迸发的冷言冷语,两人在日常相处中也难免产生矛盾。
以左宗棠“夺情事”为例,清廷想要曾国藩平定全国的混乱局势,却又对他的权力多加遏制,一气之下,曾国藩便借奔丧一事回到家中。而左宗棠却寄来书信对曾国藩表示严厉谴责:……不俟朝命,似非礼非义。试问,与左宗棠这样的人相处,谁人心中不会有怒气呢?
而对于李鸿章,左宗棠更多的则是一副瞧不起的姿态。首先,李鸿章成名比左宗棠晚太多,而左宗棠又最是瞧不起后起之秀,自然不会主动与之交好。其次,李鸿章本人的才能并不比他高,但却在短短时间内拥有了与其相当的权势,更让左宗棠感到不服。
最后,李鸿章为人圆滑,更擅长权术,在外国人、慈禧太后和各大官员之间左右逢源,左宗棠则不屑于这种性格和手段。从这些方面来看,李鸿章不受到左宗棠的待见,也是理所应当了。
李鸿章
致命事件的爆发使这三人关系彻底破裂
1、太平军的彻底灭亡与否出现了很大争议
湘军攻克天京后,曾国藩上报朝廷,称洪秀全之子洪福填已然在城中自焚而死,朝廷不必再担心。然而,左宗棠却几乎在同时向朝廷上报,说洪福填被一众太平军将领带走外逃,希望能借他的名义来重整旗鼓。
曾国藩一生最终诚信,若此事为真,那就说明他有欺君罔上之罪,最后会得到惩罚不说,名义也将散落一地,说晚节不保都并不为过。因此,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在朝堂之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即便朝廷放过有意让二人和解,他们十几年的私交却还是破裂,之后再也没有书信往来。
太平天国运动
2、对新疆的收复形成了两大派系
当清朝内部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和陕甘回变两大事件之后,沙俄与部分新疆的豪强趁势勾结在一起,企图瓜分新疆,各自为王。而在新疆收复与否上,李鸿章和左宗棠之间则出现了重大分歧。
李鸿章将日本当作假想敌,主张放弃塞防,巩固海防,“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置新疆等边域领土于不顾。而左宗棠则坚定持收复新疆的意见,认为一旦放弃新疆,清朝北方的防御将面临空虚状态,不再能够阻挡沙俄势力的进攻。
此外,即便放弃新疆,军饷也不够海防之用,还会导致“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的屈辱境况。
虽然后来左宗棠成功收复了新疆,但对于阻拦自己意见的李鸿章却有了很大怒气。如果说以前的两人还只是性格不合,这次就上升到了互相看不顺眼的地步。此外,由于李鸿章亲近外国人,不愿与其爆发矛盾。
左宗棠收复新疆
在之后中法战争中虽然左宗棠率领的清军已经取得了明显优势,李鸿章却仍然力主议和,再次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使法国不胜而胜,可谓战争史上的一大笑话。而经此一事,左宗棠在东南地区的经营毁于一旦,湘军也七零八落,损失极为惨重。
最后,李鸿章和左宗棠两人之间本身从一开就存在着权力之争。在曾国藩和左宗棠的领导下,湘军的势力快速增长,无论是军队实力还是在全国的名望,都到达了让朝廷忌惮的地步。为了牢牢把控局势,朝廷着手从内部分化湘军,李鸿章便是他们的代表。
与其说李鸿章和左宗棠之间在争夺权力,不若说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对抗,即便左宗棠毫无反叛的心思。可以说,从使命、性格到政见,李鸿章和左宗棠之间都有着巨大矛盾,他们之间也就几乎是不可能和平相处的。
总结
在官宦阶级当中,最离不开的便是权力斗争。诚然,左宗棠的性格使他人难以与其友好相处,但说到底,却终究还是因为对权力和名声的看重。无论是李鸿章还是曾国藩,即使他们与左宗棠同为晚清名臣,也都在维护清朝统治上有着自己的突出贡献,但说到与左宗棠的相处,却甚至需要朝廷的从中帮助。终左宗棠一生,从一介书生到封疆大臣,才能与性格都在其中缺一不可,但两者却也限制了他。
历史记载,左宗棠出生于公元1812年,亡于公元1885年,享年74岁,而李鸿章出生于公元1823年,亡于公元1901年,享年79岁,左宗棠年长李鸿章12岁。虽然二人都出生于湘军,但是按照年龄而言,左宗棠似乎更应该资历老于李鸿章。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与左宗棠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年长的左宗棠出名更早。在1861年的时候,左宗棠已经是浙江巡抚了,而到了1862年,左宗棠已经升任闽浙总督,算是一方重臣了。此时的李鸿章却只是湘军头子曾国藩的幕僚而已,地位上与左宗棠差距十万八千里。
而在之后的战争中,李鸿章逐渐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1867年的时候已经升任湖广总督了,在地位上与此时左宗棠的陕甘总督平起平坐了。可能到了这里,左宗棠就觉得李鸿章不是池中之物,早晚会超越自己,但造成二人不和的,却不仅仅是如此。
众所周知,左宗棠收复新疆、平定回乱,为晚清江山的安定立下了汉马功劳,但这一切在开始的时候却不是那么顺利。左宗棠决意收复新疆的时候曾经详细给当时的同治皇帝与慈禧太后上疏,告知收复新疆对于“边塞防守”的重要性,左宗棠是主张“塞防”的代表人物。而当时朝中的李鸿章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认为当时东部沿海才是重点防守的地方,坚持“海防”战略。
李鸿章与左宗棠为这件事闹得不可开交,最终还是慈禧太后出马,慈禧认为左宗棠更有道理,因此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而左宗棠最后也不辱使命,成功平复了新疆。
此时的李鸿章与左宗棠也因为政治上的见解不和而形同陌路,再加上左宗棠此人自视甚高(《清史稿》评价左宗棠自视甚高、傲物,所以门下不怎么出人才),对于李鸿章这样的“晚辈”更是不放在眼里,因此,之后二人更是越走越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5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