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肯定是没有被低估的,陈寿直接将贾诩与荀攸并列,评价他们“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几乎算无遗策,又善于变通,直接拿贾诩与张良、陈平比较,可见贾诩的能力,怎么可能被低估呢?不能再吹了,再稍微吹一下,就超过张良了。
曹操身边有一大群谋士,贾诩的存在感其实不低。我感觉曹操阵营中,也就荀彧叔侄、郭嘉、许攸的存在感比贾诩强一点,程昱、刘晔等谋士还真不如贾诩。
荀彧叔侄是实打实的为曹操服务了那么多年,曹操的发展壮大,他们出力最多,存在感相对强一点也正常。
郭嘉都已经被吹成三国谋士第一人了,这名头符不符实,很有争议,争议越大,存在感越强,郭嘉的存在感都已经盖过了荀彧叔侄。
许攸主要是在官渡之战最关键的时候为曹操献计出力,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改变了历史,存在感也挺强的。
贾诩在曹操身边也干过不少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平定马超之战,贾诩都提过建议,曹丕为了世子之位,向贾诩问计,贾诩也教过曹丕。曹操关于接班人的事情,也去询问贾诩的建议,贾诩轻描淡写的以袁绍和刘表为例,让曹操自己想。
贾诩的建议,都非常轻描淡写,言简意赅,不像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那样长篇大论,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给人贾诩存在感低的错觉。明明贾诩干了活,却感觉贾诩在曹操身边只是在混日子,不是那么突出。
而且贾诩归顺曹操比较晚,过去也跟曹操对着干过,曹昂、典韦之死,即使与贾诩没有直接关系,也不可能完全与他无关,所以在辅佐曹操时,贾诩特别的谨慎低调,避免猜忌,只有在曹操主动问他时,或者在关键时刻,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且提意见时,还非常小心,避免引火烧身。
低调的人,存在感本来就容易低。就像明初开国功臣徐达,低调谨慎,在历史武将中,相对存在感也是很低的,即使在大明开国功臣中,存在感也不及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人。不是徐达没实力,因为徐达够低调。
这只是拿曹操身边的谋士来对比,讨论贾诩在曹操身边的存在感。要是论在东汉末年的存在感,我觉得贾诩未必会输这几个人。
贾诩在归顺曹操之前,能力就已经表现出来的,而且还特别会搞事情,搞的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我觉得贾诩并没有什么信仰,不像刘备那样天天喊着匡扶汉室,这些对贾诩来说都是扯犊子。
生于乱世,贾诩首先求的是自我生存,保住自己。然后在自己发达后,有了能力,再以实际行动维护一下汉室。这是个非常专业的谋士,无论要谋什么,首先要谋己,保存自身。
贾诩最初是董卓的女婿牛辅的部下,李傕、郭汜也都是听命于牛辅。后来董卓被灭,牛辅被杀,王允清算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凉州将士本来心怀不安,准备跑路了。
这时候贾诩出来阻止说:“长安要将凉州人斩尽杀绝,你们抛下部下逃跑,一个亭长便能抓住你们。还不如带兵部队,收拢士兵,向西攻取长安,为董公报仇。成功可尊国家征服天下,如果失败,再跑不迟。”
贾诩的想法不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嘛。
本来王允灭了董卓,或许可以为汉朝延几十年命,结果贾诩这么一个建议,把水彻底给搅混了,天下大难,汉献帝也迎来了人生中最苦逼的日子,在弱体上和精神上都遭受折磨。
李傕把控朝政,因贾诩之功,要封他为侯,贾诩坚决拒绝,说:“我只是为了保命,哪是为了什么功嘛。”
后来李傕、郭汜相攻,贾诩在其中周旋,尽力帮助汉献帝,保护大臣。最后见大势已去,直接开溜跑路了。几经周转,跑去辅佐张绣,张绣也非常看重贾诩,对他言听计从。
张绣与贾诩搭档配合,其实要比吕布与陈宫这个组合要厉害得多,让曹操吃尽了苦头。但是后来袁绍与曹操将要开战,派人招降张绣。
贾诩审时度势,分析利弊,劝张绣投降曹操,从此贾诩便来到曹操帐下。
贾诩效力凉州时,搞乱了天下,辅佐张绣时,干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侍卫典韦。都是非常有影响力,改变历史的事情,存在感怕是不会低吧。
在《三国演义》中,贾诩还干了件事,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曹操晚年病重,梦见三马同槽,便问贾诩:“孤以前梦到三马同槽,以为是马腾父子为祸,如今马腾都已经死了,昨晚我又梦见三马同槽,这是什么预示?”
贾诩说:“禄马,是吉兆啊。禄马归曹氏,大王何必多疑?”曹操因此不再怀疑。
如果感觉贾诩的存在低,估计是拿贾诩与三国所有人物相比较了。相比吕布貂蝉,卧龙凤雏,五虎上将,五子良将,东吴四大都督等人,贾诩的存在感确实相对很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5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