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一个是程序上的正统,一个是道义上的正统。程序是用来约束人的,自然为人们所不喜;道义一般是出自公愤,自然是支持的人多一些。就像有些时候我们不喜欢官方的言论,却喜欢坊间传闻一样,人都是有逆反和猎奇心理的。
曹魏不如蜀汉受欢迎,原因有三,其一,先入为主,受演义话本影响,曹操的奸雄形象深入人心;其二,人们总是喜欢同情失败者;其三,曹魏国祚太短,又是被口碑最差的晋朝替代,受到了后者的牵连。
奸雄
曹操被黑化不止是在《三国演义》,而是在其起势阶段就开始了,主要有三部分人不遗余力了的抹黑曹操,一是旧氏族,二是名流阶层,三是晋朝史官。
曹操是罕有的雄才伟略之主,集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于一身。曹魏势力最主要的改革之一就是人才选拔制度的改善,摒弃了秦汉以来的察举制,打破了贵族势力对人才的垄断,这就直接伤害了两类人的利益,旧氏族和社会名流。而这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社会舆论的走向,孔融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死完全不是曹操妒贤嫉能,而是为了消除社会负面舆论。另外后朝修前朝史,虽然也会歌功颂德,但是必然掺杂许多有利于本朝的东西。
因此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让曹操的奸雄形象几乎深入人心。
同情心
人们总是为失败者感到遗憾,尤其是当失败者阵容中有他们的偶像的时候,就会感慨命运不公,对失败者越发同情。
楚汉之争,胜利者虽然是刘邦,但是后世对项羽的崇拜之情不减反增。“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这是情怀,与真正的实力无关。
三国争霸,蜀汉第一个覆灭,给了人们建立同情心理的时间,而蜀汉又有“智胜”诸葛武侯,“武胜”关羽,忠义赵子龙,神勇猛张飞。分明就是一组偶像天团,因此人们对蜀汉的失败就更加感到遗憾了。
魏晋
曹魏最可悲的莫过于和晋连在一起,这个历史上口碑最差的朝代,给汉民族带来的无尽的耻辱和伤害。这笔账如果从头捋,就引出了另一个热门话题:曹操当年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如此,后人总是将魏晋一起记恨起来。
历史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的结果是确定的,过程却扑朔迷离,所谓正史,所谓演义,不一定哪个更接近真相。因此大可不必为此事介怀,你所喜欢的,就是真正的历史。
因为《三国演义》看多了。
后世多偏爱蜀汉,是因为受到小说《三国演义》和众多影视作品的影响,小说和影视作品基本上是虚构的,并且尊蜀贬魏,但却是普通人最易接触到的宣传作品,无疑影响众多人的价值观。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丕的魏朝是汉献帝禅让而来,而汉献帝是正统的东汉末代皇帝,禅让制又合情合法,从法理上看,汉献帝是主动终止汉朝,而禅让于曹丕,曹丕就是合法的继承人。
从正史上看,魏代汉为正统,二十四史之的正史《三国志》也是以魏为正统的,所以魏国皇帝的传记称为‘’纪‘’,如曹操的传记为《三国志武帝纪》,而刘备的传记是《三国志先主传》,是有区别的,历史上皇帝的传记一般都是‘’纪‘’,由此可见,陈寿心中谁是正统,谁是割据。
另外从地域来看,魏朝基本承继东汉,天下十三州独占九州,三分天下有其二,并且两汉的都城都在魏朝控制之下,而且魏朝首都和东汉一样,都是洛阳,魏朝一向以中国自居,都表明了魏为正统。
那刘备的汉在历史上怎么来的呢?
从刘备自称汉中王开始,刘备就开启了篡夺东汉江山的程序,西汉是非刘不王,但也并非是刘就称王,而东汉更是极少封王,除了皇帝极其亲近的皇亲,一般很难封王。
东汉开始到灭亡,就封了两个异姓王。一个是魏王曹操,一个是汉中王刘备,好歹人家曹操的魏王是汉献帝封的,有名义,而刘备的汉中王是自已封的,法理不足,况且当时汉献帝还活着,并未给刘备封王。
包括后来的称帝,曹丕是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合理合法,刘备却又是自封的,显得法理不足。
之所以后世同情偏爱刘备是因为:
1、刘备有个汉室宗亲的身份,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而两汉辉煌四百余年,仍让人怀念,人们或多或少希望刘备能再创辉煌,如同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那样。
2、刘备宽厚仁义,礼贤下士,优待百姓。在那样一个乱世中,能够活着己属不易,而能够体面的活着更是奢望,如何才能体面的活着,就是像刘备这样仁义的君主统一天下,就能体面的活着。
3、小说,影视作品把刘备的蜀汉创作为正义的化身,而曹操领衔的魏朝却被创作为邪恶的力量,我们从小都知道正义要战胜邪恶,也难怪后世偏爱蜀汉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5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