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老病死的正确心态

死亡不可避免,这是世界万物的规律,那么,什么是死亡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分析死亡之前,先分析什么是出生,有生才有死,生死是不可分割的二个概念。

婴儿在母体内,由一个卵子分裂,发育成胎儿,这个过程,对于婴儿来讲,没有意识,没有生死的觉知,到婴儿出世,朦胧时段,婴儿都没有自我意识,亦没有生死感知,当婴儿到了三四岁乃至更大一些,有了自我意识,能够接受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才逐渐明白生死得失的观念,因此说,所谓死亡,是后天灌输的一个概念!

假使一个成人,能够做到返老还童,从复杂的自我意识和众多成人观念中,解脱出来,恢复到初识朦胧的状态中,那么对他来讲,就没有所谓的生死!

佛教认为,人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所谓的死亡,是针对肉身的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停止作用了,称之为死亡,何以故?我们认为的生存,是相对于眼耳鼻舌身六个生理方面,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然后再经过大脑主观意识,逻辑分析,对比和总结而有了我生的观念,如果六识失去作用了,就是死亡了,一切现实觉知,意识和记忆都不存在了!

但六识不起作用了,还有末那识,末那识好比是潜意识,没有主观意识成分,就像梦境的自己,可以离开现实独立存在,没有现实中“我”的意识,随性而为,没有自我制约,不受物质世界约束,好似存在另一个空间,对现实不存记忆,这种末那识也可以认为是人的灵魂,可以不生不灭!

譬如很多濒临死亡的人,死里逃生,醒来后,回忆自己灵魂出窍,可以看到自己的肉身和家属,或者医院病床,但记忆和主观意识不起作用了,不认识家人,不认识自己的肉身,对一起都感到好奇和陌生,这就是末那识的觉知!

所谓“日有所思,也有所梦”,末那识的觉知源于前六识的种子!人生前有所执着,有所习性,习性能成为种子,植入末那识,成为潜意识,譬如我们念经,念久了,成为习惯,就植入潜意识,常常在梦里念经,也常常在不经意中,自发念经,自己还不知道,这就是佛教说的念经三昧,所以,这个末那识,也是无常变化的!

最后是阿赖耶识,好比电脑的硬盘,储存一切心识,又譬如土壤一样,可以酝酿一切种子,一切植物花草,一切生物灵性,没有土壤,一切都不存在,所以,阿赖耶识被称之为“如来藏”,“如来”就是随意而生,随事而灭,可生可灭,可去可来,能生万法,具足一切,亦可静动自如,这个就叫如来!

阿赖耶识是我们性体之本,无生无灭,没有生死,没有善恶,无有一切观念意识,清净无为的,所以你看,生死乃是意识观念的因果业报,不是真实的,是虚妄不真实的!

生和死都是一个古今中外哲人无法逃避的重要课题。人们越对生命的越执着和越留恋,对死亡就越是恐惧和越是逃避;用否定死亡的虚无来肯定生命的价值。许多人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生命的永恒和安全,他们渴望长生不老,他们渴望青春永住,他们渴望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死亡是生命最后无奈的结局吗?,或者我们应该跳出生与死对立统一的这二元思维方式,用第三种思维方式来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死不是生的结果,恰恰是生的前提。还句话来说,当一个生命降临的时候,上帝就预设了这个生命最终必将死亡!生与死不再是一对敌人,相反,生与死是一对朋友,甚至是一对恋人。生是一场与死的共舞,只有把死当作生的朋友甚至恋人,我们才不再恐惧死亡,才正真懂得生活的真谛,生活才无所畏惧,才能自由自在生命的气息,正真享受生命带来的愉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6717.html

(0)
上一篇 2023-05-19 下午12:14
下一篇 2023-05-19 下午12: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