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口≠军队实力。
清朝这二十万人口里可以征集六、七万真正能战的战兵,而只依靠这六、七万战兵就已经是当时东方最强大的武装力量集团了。
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相信,早在明朝嘉靖年间,明朝拥有最强战斗力集团——边军的核心战斗力就是看有多少少数民族战士。
嘉靖后期、隆庆一朝、万历前期,久任边疆巡抚总督,做过陕西、延、宁、甘肃总督,山西、宣、大总督的王崇古在隆庆五年向皇帝上奏折报告边境情况以及蒙古人的情报,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各邊納真夷人之降,以充家丁衝戰之用。行之巳久。”
相信稍微有点明史知识的朋友就知道,“家丁”在明朝中后期就是精锐士兵的代名词。
如果说王崇古的奏折只是说明边军大量招纳少数民族战士加入军队充当精锐士兵,并不能说明明朝边军战斗力依靠少数民族战士,那么下面这一则史料就可以充分说明明末边军核心战斗力就是少数民族战士。
萨尔浒之战,明军主力杜松,杜总兵相信熟悉明史的朋友不会陌生,而之所以让杜松做主力,也是因为杜松麾下的延绥镇士兵战斗力被当时人许为“天下第一”,而这个天下第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榆林武卒素稱雄於諸鎮然衝鋒破敵大抵皆恃夷丁夷丁在正兵一營不過四五百人其餘左右標營各將每將不過二三十人其餘皆漢軍也夷丁利於野戰漢軍出入雖有部伍至臨敵亦皆野戰彼此不相聯属臣以為極危之兵也曾以節制之法為總兵官杜松言之松悟臣意”
这段史料重要处有三,第一就是杜松麾下士兵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然而主力却是少数民族战士;第二,少数民族精锐一镇之兵里也不到1000,第三,少数民族战士野战能力强得到公认。
不仅是萨尔浒之战前,即使萨尔浒之战后明朝边军对少数民族战士的依赖并未降低,以现在在互联网上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关宁铁骑”为例,这支部队里有大量的蒙古士兵,甚至很有可能是以蒙古士兵为主。
崇祯九年《合兵理严驭将疏》:“关宁铁骑素为敌惮,祖大寿新任提督命成师而出……而所部夷汉丁副将守备如桑昂、那木气七庆及恰台吉等又皆夷种,以夷攻夷无坚不摧。”
而关宁镇最后一任总兵吴三桂,他之所以能成为关宁总兵,之所以能成为崇祯最后的希望,是因为他拥有三千少数民族战士,这个数量已经仅次于满人了。
“吴三桂,字长白,高邮人…部下有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皆耐搏战。而夷丁突骑数千,尤为雄悍。敌望之辄遁。”(《明季北略》)
综上所述,大家现在明白为什么清朝入关能战之兵不过六、七万却能夺取天下的原因了吧。因为清朝这六、七万战兵已经是当时东方最强大的武力集团了。
先来分析清朝。
首先八旗军的战斗力当时比较强。
满清崛起完全是因为李成梁想把努尔哈赤当做棋子制衡辽东各部以免力量失衡,同时由于他对杀害努尔哈赤祖父与父亲心怀愧疚,以及一系列明朝自己内部的因素,才使努尔哈赤失去控制,统一了女真各部。恰巧此时,明朝日薄西山,一点点衰落下去,努尔哈赤抓住机会,萨尔浒战败明军,从此辽东局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真正改变了满清命运的是他的儿子们。
一个叫黄台吉,一个叫多尔衮。
黄台吉改变了努尔哈赤的民族政策,这点很重要,这是入住中原的必备条件,如果这条不改,建奴始终是强盗。另外还强化了自身的政治及军事制度,愈发地趋于成熟。
还有个多尔衮。他在兄长死后掌握大权,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极其明智的决策,并让那颗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砝码——吴三桂,迫使他倒向自己。注意,是迫使,有点运气成分的。如果正面对抗,他不一定打的赢一个新兴充满希望的农民政权。
总之就是运气太好了。
最最最重要的是,满清统治者一直在吸纳明朝降将,积极向他们请教,所以他们才是满清夺取天下的最大功臣。
汉人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我不得不说,那就是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整自己人比敌人还狠。
再来谈明朝。
那么明朝这边军队战力羸弱,原因是他从中期兵制发生了改变。首先土木堡之变本就损失很多精锐的军户,再加上国家安定以及经济发展,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军户赖以生存的土地不断减少,军户地位也在下降,所以造成了大量的军队缺额。再加上军官虚报人头吃空饷,所以明朝中期以后逐渐由世兵制转变为募兵制不仅给政府财政造成了大量的负担,而且军饷经各层官员层层盘剥根本无法发挥全部效力。我们知道,明朝政府其实一直很穷,明朝就算攒点力气也用不到地方,攒到了一点还要憋出内伤,于是慢慢内伤积累,就被内伤给终结了。
不得不说,发工资组军队真的是一种效率最差的办法。不管打赢打输,都要花钱。
不过明朝也到时候了,当利益划分出现冲突的时候,就是这个封建王朝衰落之日。
那么结果已经明显了,一个是被天灾、腐败、内斗蛀空的老旧政权,一个是雄心勃勃、内部团结、目标明确的新兴势力。这样当后者占据优势的时候,一大堆狗腿子都知道怎么做的选择题,当然就是优劣已分了。
不过还是提醒各位,明朝是亡于农民军,满清只是起到牵制催化的作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7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