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显然是臆测假说,可以肯定的说清末的慈禧太后那拉氏非但不是文盲,而且还有一定的文化功底,相关的迹象在历史中可以找到很多。
那拉氏出生于官宦人家,从小就读过经史,学过文字,入宫后,之所以能够邀得咸丰皇帝的宠爱,除了有媚态、会南音(会用吴侬软语唱曲)、着汉服之外,一个著名的过人长处就是文化较高,甚至能够帮助咸丰皇帝代阅奏章,并根据咸丰帝的口述在奏章上写朱批,“帝宵旰劳瘁,以后书法端腴,常命其代笔批答奏章”。那拉氏很多政治经验,应该就是这一时期积累的。
那拉氏能够阅读、分析奏章,还能做朱批,这显然不是文盲。而这种文化能力在当时的后宫中属于佼佼者,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慈禧能够暗持国柄的重要优势所在。
(慈禧太后对国造军舰“平远”表示支持的亲笔朱批)
另外从同治、光绪两朝时期的实例看,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所做的各种朱批相当多。其文字虽不免有错别字,但总体上写得端庄,架构清晰,也证明了她的文化水平。
史书记载的慈禧是个才女。慈禧曾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 “年十六时, 五经成诵, 通满文, 二十四史亦皆浏览”, 因而能在咸丰帝身边批览各省奏章。但实际上, 她的文化素养并不高。
这从1865年慈禧罢革恭亲王奕的上谕就可以看出,有人统计,上谕共226字, 有错别字13个。慈禧也知道自己水平如何, 所以在写好上谕后, 交给倭仁、周祖培等大臣修正时说:“诏旨中多有别字及辞句不通者, 汝等为润饰之。”因此,公开出来的慈禧的上谕基本都是大臣代笔。
但慈禧后来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在实践当中也有所提高,但由于本人文化底子比较低,提高并不大。
曾国潘于1864年末初次与慈禧会面后,就在当天的日记中极其失望地写道:“两宫(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
因此,不能说慈禧太后是个文盲,只能说文化程度不高而已,本身智商也一般,但政治手腕却比较厉害。中国当时被这样一个女人统治那么多年能不落后吗?
根据后来长期服侍慈禧太后的人说过,慈禧的家世背景的确是不怎么样,这也是慈禧有讲过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她识字,相反慈禧还有点文化。
慈禧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人,她的父亲曾官至五品。据说后来还官升三级,但是后来家道中落,慈禧也就没受多少传统教育,但是文盲真的不至于。
慈禧不认识满文,却认识汉字。她垂帘听政数十年,批阅奏章上不看满文,只看汉文,且每每都用汉字书写批语。
所以我觉得慈禧不是文盲,最起码能识字,不然垂帘听政几十年,光是奏章就批阅过无数了!
慈祥不是文盲,留下一首有名的诗:世间爹妈情最真,血泪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为儿女,可怜天下父母心。
后人多骂慈祥误国。这是不公平的。慈祥时的大清,如一条破船,外对周边列强,内对涌进的新思潮及自私的权臣,内忧外患,别说一个女人,就是一个男人也怕是回天无力。
清的灭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是慈祥一个女人的全部错。
当然,她是一个女人,站在统治阶级的高度,她也有一个女人思想的局限性。
在她统治时,国家风雨飘摇,当她死去之后,国家迅速灭亡。发展的历史车轮,谁也阻挡不了。
清未,那些被国家送出国留学的人,开了眼界,反而成大清国内在的不稳定因素。
外面对船坚炮利的列强,内面对不同的思潮的活动和闭关锁国造成的落后生产力,一个女人和她的臣子能如何?
爱国之心再强,手里没有强硬的东西,如何护国?
面对一“群乱臣贼子”她又能如何?
我相信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护国,但面对那样的混乱局势,她回天无力。
清国就像一个病重的老人,是必死无疑的。
那是历史前进,朝代更替的必然。
骂慈祥前失偏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7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