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能成为大明开国皇帝

朱元璋从一介草民,成为大明开国皇帝,他的信仰,一开始是官逼民反求生存,待到水涨船高眼界开阔以后才是改朝换代开国称帝。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朱元璋绝对是一个最具传奇色彩的草根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逆袭者,没有之一。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安徽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人,家族中排行第八,重字辈,故父亲给他取名重八,朱元璋的大名是后来他的岳丈大人郭子兴给改的。

朱重八赤贫家庭出身,从小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玩伴一起给地主刘德家放牛为生,没上过几天私塾。

1343年濠州大旱,庄稼绝收,次年春天又发生严重的蝗灾,瘟疫,朱元璋父亲,大哥,母亲接连染病去世,却无地埋葬,幸得邻居刘继祖发善心,给了块坟地,朱家才把父母兄长草草葬了。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无处安身的朱元璋去了附近的皇觉寺做小和尚。还没五十天,寺里也断了粮,他只好托钵流浪,四处乞讨化缘整整三年。

(皇觉寺小行僧朱重八)

三年之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各个角落,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饱尝了人世的冷暖,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状况也让他意识到社会大乱就要来临。

三年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流浪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47年,他回到了皇觉寺。

就在这时,参加了郭子兴红巾军的发小汤和,来信劝他别做和尚了,一同参加义军打天下。

(汤和)

早就跃跃欲试要做人上人的朱元璋,急不可耐地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从此开始了他轰轰烈烈、揭竿而起的起义征程,这一年他25岁。

25岁以前的朱元璋一无所有,在社会最底层挣扎求生。

但是金子就会发光。25岁后的朱元璋的人生开了挂,一帆风顺。

这当然离不开他的作战勇敢,深谋远虑。

其实我认为朱元璋能在元末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从一介草民,最后能成为大明开国皇帝,最重要的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善于争取民心。

我们都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在元末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农民起义大潮中,要懂得并做到这一点是很难很难的。

出身农民的草莽英雄,读书少,没文化,决定了他们的通病是眼界低,心胸狭隘,目光短浅,没远大理想,瞧不起读书人。

因此他们起义后部队纪律一般很差,不懂得笼络民心取得老百姓支持。

郭子兴的队伍刚开始就是这样,纪律很差,他们占领濠州以后,“哨掠四邻”,不仅剥夺地主富豪,也抢劫普通老百姓的财产。

(郭子兴)

“不两月,越境犯他邑,所过亦然。”攻占和州后,烧杀掳掠,奸淫妇女,老百姓妻离子散,民心惶惶。

朱元璋则与众不同。他自己出身穷苦,知道老百姓喜欢怎样的军队。

所以,朱元璋独自带兵不久,他就开始注意军纪问题。

朱元璋攻占和州后,手下士兵同别的起义队伍一样照例抢夺财物,掳掠妇女。

朱元璋很生气,严厉处分了军纪涣散的将领,杀了掳掠的士卒后,把和州全城的男人们召集到衙门前,来认领自己的妻女。

这使和州城的老百姓奔走相告,感恩戴德。人们争相传诵朱元璋的部队军纪严明,许多年轻人纷纷加入他的队伍。

朱元璋懂得:战争中人心的向背取决于军队的纪律。

他常对手下将领们说:“我每次听说你们攻下一城之后不乱杀人,不抢夺老百姓财物就打心眼里高兴。林子里有老鹰,别的鸟就不来了。你军纪不好,百姓们就会逃跑。”

第二个原因是多方网罗人才,重用读书人。

朱元璋成功的第二个原因,也是他与其他农民起义领袖最大的不同点,是他对待读书人的方式。

农民起义领袖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在对待读书人的态度上:一方面,他们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从骨子里瞧不起读书人的“穷酸”“迂腐”;另一方面,他们的粗豪气质又与读书人格格不入,谈不到一块,有交流障碍。

所以,大部分起义军领袖对读书人没有好感,抓到之后多是一杀了之。

朱元璋却不一样,他的父母很敬重读书人,送朱元璋读私塾,朱元璋也很喜欢读书,只是家中太穷而中断。

通过与读书人的交往,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读书人知识多,计谋也多,“用之则为力,驱之则为敌”。

而且这些读书人在地方上多是乡绅巨贾,民望高,影响巨大,能左右一方老百姓的态度。把他们争取过来,一方百姓也就跟着过来了。

因此在朱元璋一路征战的过程中,遇到读书人,他就尽力延揽到帐下。将领出征之时,朱元璋听说哪个地方有有名的读书人,一定要将领们把他们请回来。

朱元璋在应天府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这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礼贤馆)

这些读书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比肩汉代丞相萧何的李善长、“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刘基,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经的朱升以及胡惟庸,宋濂,陆昶,方孝儒等。

第三个原因是朱元璋有高瞻远瞩的大局观。

朱元璋成功的第三个原因是他具有高瞻远瞩的大局观,善于把握时机,有决断能力。

就这一点,就把别的群雄全比下去了!

朱元璋成功登基,有关键的三步棋走对了:一是离开江淮,渡江攻占南京,开辟新的根据地;二是东征西讨,顺序得当地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三是南攻北战,稳扎稳打地消灭北元。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统领了郭子兴的部队,他毅然离开了经营多年的淮西根据地,渡江攻占了集庆(后改名应天府,今南京)。

(应天府)

这一机会把握得极为精准,是“无比英明”的一次决策。正是这一决策,显示了朱元璋高超的战略眼光,也决定了朱元璋今后的人生命运。

原来,这时元朝的河南淮北全被红巾军攻占,北方的元军主力被堵在中原一带无法南下。而盛产粮食的江南地区,驻守的元军兵力很少,并且被各路义军分割开来,有利于朱元璋各个击破。

朱元璋抓住这个机会,迅速攻占了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池州、扬州等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根据地。在别人都急不可耐地称王时,他却谨守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策,韬光养晦,不显山不露水,悄悄扩充实力。

经过两年战斗,他攻取了富庶的浙江东部,领地扩展了一倍,与陈友谅、张士诚并肩成为江南三巨头。

朱元璋采纳了刘基先集中力量消灭陈友谅的建议,在鄱阳湖水战中二十万对六十万,借助东北风火烧陈友谅,三十六天内消灭了兵多将广的最危险敌人。

(鄱阳湖火烧陈友谅)

随后攻击张士诚,1367年攻破平江城(今苏州),俘虏了张士诚。

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告祀天地,于应天南郊登基,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以应天府为南京。

经过十六年的浴血鏖战,朱元璋终于从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四方化缘小行僧,成为了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实现了人生的完美逆袭。

结语:

朱元璋的人生,他的信仰,一开始是官逼民反求生存,待到水涨船高眼界开阔以后才是改朝换代开国称帝。

人的志向与信仰,是在奋斗中一步一步成熟的,朱元璋也不例外。

而朱元璋能从一介草民,一步登天建立大明王朝南京称帝,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善于争取民心,二是多方网罗人才,重用读书人,三是朱元璋有高瞻远瞩的大局观。

(网络配图)

朱元璋虽为一介草民,但他参加红巾军后,军纪严明,知人善任,很快成为红巾军内部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文士名人纷纷归其帐下,为其所用。特别是刘基(伯温),宋濂在成就朱元璋的霸业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在元末群雄并起的局面下,刘基提出:“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主张,以免成众矢之的。

朱元璋在其统治区内,注意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经营农田。并寓兵于农,“农时则耕,闲时习武”。所以在其统治区内,农民生活比较安定,军粮供应充足。

在时机成熟后,朱元璋决意北伐,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结束了元朝统治,从而成就了帝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8062.html

(0)
上一篇 2023-05-30 下午5:26
下一篇 2023-05-30 下午5:3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