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粽子是什么馅的”,就想起豆腐脑甜的咸的、豆浆甜的咸的和元宵甜的咸的……这些帖子都曾经在平台上热闹过一番。
这个题目本可以是家常闲话、民俗交流。给某些地域迷一搅和,成了看帖人懒得搭理的话题了。
各地的饺子、馄饨、汤圆、豆浆、豆腐脑以至于月饼,里面装什么馅儿、甜的咸的,各有其形成的历史和沿革,本就是一个民俗现象。只是“向来如此”,没什么“该不该”。
一个人,从小就见到的那种,当然是他最“惯”的那种,也就是最适口的那种。等长大了,见识到了不同的“馅儿”,品尝以后他可以有不同的反应:觉得可以接受,或是觉得吃不惯。这都正常。但是有人就从这里开始做文章,说“你们那里怎么这个样子的?”“这个东西怎么可以放这种馅儿的?”从而导出了“那个地方就是落后、可笑”的地域论断。辩难往复,热闹得很。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新鲜,八十年前鲁迅就将这种观念写进了小说,那里面的阿Q也是这样子的:他到城里去了一回,感到诸多看不惯,比如煎鱼也用葱丝就很可笑。
原来,把正常民俗弄成地域话题,其实是中国人劣根性的表现之一。
灰水咸肉粽子,满满都是妈妈的回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8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