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都是诸葛亮的计策吗

首先明确《三十六计》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三十六计》成型于宋元,定本于明代。诸葛亮的兵法体系更多来源于大小孙。大孙指孙武,早期孙子兵法就是指孙武兵法,流传久远。后来,山东出土孙膑兵法,又称小孙兵法。《三十六计》是又一概念,是戏剧化的兵法故事,不是从大小孙兵法延伸出来的。

诸葛亮是水镜学派的佼佼者,甚至就是水镜先生的替身。由于水镜先生以隐为生,但是又通过名声远播和真才实学,团结了中原一代许多世家子弟。所以,周围杰出者就出现了许多战略家和才谋之士,大家相互切磋,亦师亦友。

这些人别看隐居乡村,可是由于出生不俗。他们的许多朋友又都是当朝的官员,有机会彼此交流,当时的天下走向,这些人不是不明白。还有重要一点,就是这些人接受过正统儒家教育,还默默留恋正统的汉朝血脉,希望有机会建功立业。道家的思想让他们在天下大乱隐居乡间,但并不代表他们想这样一辈子。

诸葛亮出山以后,前期还是和曹操、孙权对着干。只是到了三国后期,曹操、刘备去世,诸葛亮为了实现对刘备《隆中对》夸下的海口,才开始和司马懿成为冤家对头。这过程中,许多情况下,司马懿也有自己不可告人的心思。就是他早就看出了诸葛孔明的伎俩,不过不想戳穿。如果孔明死了,他有可能被魏主冷藏,也没有了机会继续掌握兵权。司马懿对于魏主来说,远没有孔明对于刘禅那么重要。尤其曹丕还是个小枭雄。虽比不上老曹,但司马懿还是不敢轻易乱跳。

孔明明知司马懿在魏国的处境。为了自己在刘备面前夸下的海口,他不得不多次出岐山获取战略的主动性。孔明想效仿刘邦或嬴政,通过占领汉中,打垮魏国。可是,司马懿明着为魏国着想。其实,他有着自己的算盘。掌握魏国最高权力,成为一时霸主。

司马懿虽然大权在握,可是当时许多曹操老臣,包括曹氏皇族,都对他十分忌惮。不用司马懿,孔明太嚣张。用司马懿,这个人老谋深算,用着不放心。而司马懿也明白,自己在老曹手下,兢兢业业,可是老曹对自己还是不放心。而且临终也没有把自己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司马懿是个城府极深的人,这方面可以说是超过了老曹。

司马懿在老曹父子手下干事,其实也是胆战心惊。凭本事,人家不太放心。尤其那些吃功勋的老曹身边红人,一直在排挤司马懿。如果不凭本事,混日子。老曹身边这些人又瞧不起自己。司马懿这个外姓,在老曹那帮人眼里,也只是个后起之秀。

不像孔明人家是刘备的同盟者,穿一条腿裤子的人。司马懿在老曹手下可没那么滋润。所以,司马懿和孔明玩儿,多处于下风。但是,这两个人也惺惺相惜,不愿轻易撕破脸皮。正如前面所言,司马懿在魏国国内,远不如孔明在蜀国那么稳固。所以,司马懿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一般也不愿冒险出兵。万一翻了船,回到魏国,有人落井下石,自己还不是个死。

司马懿心理明白,与其和孔明硬磕,没有必胜的把握,还不如自己一直掌握着实权,让魏国那帮人围着自己转。同时,这也可以熬死孔明。万一孔明死了,自己还掌握着大权,不就有机会翻牌吗!事实证明,司马懿还真做到了。

诸葛孔明纵有百计,也不能胜过司马仲达啊!

诸葛亮聪明睿智,是治国能臣。咱们要谈孔明与仲达谁的计谋更高一些,就要从蜀汉征讨曹魏说起。

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征讨曹魏。由于六次都是司马懿防守蜀汉,可以说司马懿成了诸葛亮一生的对手。

诸葛亮北伐所使用的战术有:围点打援,诱敌深入,疑兵扰敌,各个击破,声东击西。

司马懿的战术就一个:坚守不出。拖!

司马懿为什么就用一个战术抵抗了这么多次诸葛亮的北伐呢?而且全都成功了。

答案就一个字“粮”!

司马懿完全明白诸葛亮补给困难,不能持久,任何的计策都是为了速战速决。

诸葛亮用人扛也好,木牛流马也好,最终还是没解决粮草供应问题。

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其实就是忽悠人。他十分明白诸葛亮为什么谨慎。

因为困扰诸葛亮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兵”。蜀国国力衰弱,兵员不足。一旦有失,就会万劫不复。

这就解释了,司马懿不战,诸葛亮为什么非得和司马懿对峙而不去攻击其他地方的原因。

诸葛亮太缺兵了,稍微冒些陷都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诸葛亮缺兵少粮,纵有百条计谋也不可能赢了司马懿唯一的一条计策“拖”!

战争是国力的比拼,司马懿是高明的战略家,早已敏锐的洞察了蜀汉的弱点。

司马懿是聪明的,有眼光的。他洞悉了诸葛亮的底细,自然以逸待劳。知道了诸葛亮的底牌,真正做到了以不变应万变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833.html

(0)
上一篇 2022-05-25 上午10:48
下一篇 2022-05-25 上午10: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