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道理,其实现下传统小吃在一线城市的数量确实少了,多数是因为个体户和游商少了,直接造成传统小吃越来越少。全国的一线城市掰着一只手,数来又数去,都能剩一个。而所谓的新一线城市,只不过是当地的自我安慰。
比如说魔都餐饮吧,远东第一大城市,在海派浓油赤酱风格之下,全国的传统小吃几乎都能找得到。当下的城市建设,不仅仅是魔都,整个长三角城市都在进行市容整顿,是基于城市发展需要的管控。
在魔都的街头,你会很容易看到最近两年,沿街的店面都被水泥封堵,居民楼靠近街道,破墙后做成的门店,都被封堵起来,学校楼宇靠街道的一律封闭。餐饮店、小吃店等等小商业生态几乎不再存在,除非是房屋等证照齐全,在商业范围内符合规定的才能营业。
结果就是,你很难看到传统小吃了。且不说,鲜肉月饼,青团这种上海本帮传统小吃,我们就说说大饼油条吧。可能没来过魔都的不知道。大饼油条虽然不是上海本土的早点,基本都是外地人在做,但是大饼油条早就活生生的成为魔都最大众化的小吃了,且根深蒂固。
现在你在市区范围内,很难找到一家大饼油条豆浆铺,有,都是早租的。什么是早租?就是做早点的外地人,找到一家小饭店,由于早上小饭店不营业,就租用人家早上6-10点这段时间卖早点,当然卖早点的要出一部分房租!
但是就是这样借租的形式和方法,一般在市区都很少有机会了,你借用那段时间、那个价钱档位做早点生意,对小饭店来说也不差钱,很多小饭店也不愿意出租那个档位和时间,但对于早点生意就不同了,毕竟挣得钱少!租费也不可小觑!
所以在一线城市的郊区,你还会见到很多传统的早点和小吃,而市区内,外来做生意的从业者已经改行、回老家、或者到到二线城市重操旧业。目前剩下的,前景也不是很明朗!发展好的,其手上做传统小吃的生意已经转入“庙堂”,当然这里的庙堂指的是租了商业用门面或进入大卖场!
而传统的露天摊位,无证,但有监管!这无异于游商,当下的一线城市,尤其是市区,这样的经营方式一般都被取缔了,他们曾经了创造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带来无数的传统小吃,小商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的生态彻底被打破了。庙堂之上的传统美食还好吃吗?比如,西安的回民街,魔都的城隍庙,那些传统小吃,说真的,令人唏嘘啊。
我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北京工作,在北京待了四年,作为一个吃货,可以说工作之余是吃遍了北京城的各种小吃。因此,本文我就以北京这个城市为例来阐述。
我发现一个现象:北京当地非常火爆的网红美食大都不是本地的特色美食,反倒是一些川菜、湘菜、粤菜、云南菜等。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1、口味已经不受现在年轻人的喜爱
我曾和一个地道的北京人探讨过,像老北京本地的这些特色小吃:麻豆腐、豆汁儿、炒肝儿等,其实都是过去那些年北京人家里比较穷,物质也比较匮乏,像卤煮、炒肝儿都是普通老北京人的家常菜肴。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物质极大丰富了,很多年轻人(包括老北京孩子和一些在北京上学工作的外地年轻人)就不爱吃这些有年头的特色小吃。尤其是豆汁儿的酸臭味,让很多年轻人觉得是黑暗料理。只有一些老北京人还对这些小吃念念不忘。
2、全国各地饮食文化汇聚于此
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外地人聚集地,外地人一多,各种不同的饮食文化便都汇聚于此。而川菜、湘菜、云南菜以其麻辣鲜香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胃口~很多经过改良过的川菜馆、湘菜馆、云南菜馆便取代了北京的小吃,成了大学生、年轻白领的心头爱。
3、网红美食的火爆
由于现在的消费主力军是年轻的90、95后,年轻人受到微博、抖音上网红的影响,对网红美食情有独钟。吃饭讲究小资的环境和食物的颜值。而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渐渐摒弃了对传统美食的继承,开始炮制各种所谓的网红美食、创意菜。而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网红美食也在快速的迭代,前两年网红美食脏脏包,简直大火,连明星都爱,但没过几个月就“凉了”~网红美食都淘汰的如此之快,因此老北京的传统小吃由于一直没有改良而现代人所被冷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9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