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个误区,事实上,清军入关之后,就表现出了对于火器的过度依赖,从而在康熙四十年左右的时候,清军的近战技术已经和刚刚入关时的骁勇善战有着天壤地别的差距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开始,三藩之乱爆发,之后一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清国战事频发,因此清军对火炮优良的要求度非常高,也是在这个时期,清军的火炮体系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且走向了成熟。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大清在南怀仁的主持下规定了三种加农炮的规格:即“神威无敌大将军炮”(重型大炮),主要用于攻城,质量在2吨至3吨不等,其中最大的是武成永固大将军炮,重3吨,炮长310 公分、口径12.5 公分、用药5 斤、生铁炮子20 斤;“神功将军炮”(中型火炮),重约1吨左右;“神威将军炮”(轻型火炮),用于野战,重390斤,长6.6尺,口径3.3寸、铅弹重18两。另外还保留了明代流传下来的佛朗机炮(子母炮)、虎蹲炮。同是制定了规格统一的臼炮,即冲天炮。同时火绳枪采用比利时的“番肠鸟枪”,要比明代的日式鸟铳质量更为优化。正是因为火器的高速发展,清军陷入了和明军一样的境地——即过度依赖火器,从而逐渐丧失了近战的能力。康熙四十年后,基本每逢战事,清军必须调用在关外的索伦部才能取得胜利。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雍正四年,雍正皇帝下令士兵必须重视骑射刀枪技艺,这才使得清军的近战能力有回升之势。
清准和通泊之战之后,清军被来自内亚的先进火器杀得大败,雍正皇帝开始重新重视火器的发展,同时清军也进行了鸦片战争前最后一次军事改革,在这次火器革新中,清军统一配备了来自土耳其的重型火绳枪,其威力已经远超明代的鸟铳。火炮方面,清军第一次接触到了俄罗斯的隼炮——欧洲常用的2磅至6磅野战加农炮。而这些新式的火器,为后来乾隆皇帝荡平准格尔做好了铺垫。不过也正是这些新式火器的运用,使得清军好不用意回升的近战格斗技术又一次被耽搁了。
(手持土耳其重型火绳枪的八旗战士)
(绿营军用的兵丁鸟枪)
乾隆二十五年之后,大清已经基本打败了所有能直接威胁自己的对手,创造了一个比明朝更为安全的周边环境。在这个背景下,清军在曾经特别重视的火器技术上也出现了懈怠的表现。首先是兵丁鸟枪这种练习火枪和重型火绳枪的混用,再就是乾隆中后期各地起义频发,因此中央下放火炮铸造权力,使得火炮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劣质残次产品数量激增。以至于到了鸦片战争前夕,虽然清军的火器装备率已经高达70%,但是平均质量却和英军相差甚远,重型火绳枪的威力不能再排枪齐射中很好的发挥作用。而当火枪齐射过后,双方展开白刃战,清军却因为属于训练而不敢和英军交手,只能四散溃逃,被英军所嘲笑。
清朝作为马背上民族,在历代清朝的皇帝中似乎除了康熙大帝重视了新型火炮在战场的运用,其他的历清朝代皇帝似乎对火炮这种新型的战场武器似乎不感到任何的兴趣,当时清朝康熙那一代基本上与俄罗斯帝国的性质一样,但康熙可能还不如当时俄国的彼得大帝开放,至少俄国当时是属于半工业半封建国家,清朝间的大型火炮,都是明代留下的产物,其中有一些是中西结合仿制品,比如红夷大炮和大将军级火炮等。
清朝时期当时建造的最为著名,威力最大火炮要属“武成永固大将军级”火炮,该型火炮重达4吨,炮管长3.1米,口径125毫米,预计最大射击距离超过了1公里,该型火炮在康熙时期是属于世界顶尖水平的,能欧洲各国的大口径火炮一较高下,然而除了康熙大帝那一代后,该型火炮一直沿用到1900年八国联军时期,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清朝对于重型火炮研制工作在康熙王朝后就没有更新换代了,加上闭关锁国,清朝用自己无知和高傲忽略了世界各国同时期武器的发展水平,其中清朝在18世纪打过最惨烈的一战莫过于八里桥之战,清朝3万铁骑对抗英法联军8000余人,结果被英法两军的火器所打败,激战一天斩杀英法国联军5人伤40余人其余清军先头骑兵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以5比1200的比例完胜了清朝大军,仅仅这一战结束后,清朝才意识到武器落后开始尝试向西方学习,但距离是两百多年武器落后的距离,不可能在短时间赶上。
清朝是马背上民族,其满人的觉悟还一直处于马背时期的辉煌的梦中无法醒来就是当时汉人知道这个王朝已经无可救药才发动全名起义建立三民主义,但中国的革命还是太晚了导致处处落后余人才有后来日本狂妄的侵略野心,假如清朝在康熙时期开放关口和港口不继续闭关锁国,可能清朝可以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帝国之一,可惜康熙大帝虽然对西方国家的科技东西感兴趣,但只是感兴趣而已,当成爱好而不是国策,并没有做到完全的开放态度与当时世界与时俱进,这一点康熙确实做得确实不如俄国的彼得大帝,和后来俄罗斯帝国几代皇帝强,这是当时清朝落后的原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9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