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古词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为什么现代人作不出古代那种意境的诗词?文化历史环境到思维方式都不同了,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太快,人们的心态也比较浮躁,终日为了生活而奔波,况且这也不是诗歌创作应有的大环境。以前的古人以读书为首,以德为先,所以彬彬有礼,现在呢?现代人已经被孔方兄所左右了,这就是为什么心态越来越浮躁的原因. 所以也就写不出来那样意境和大气的诗词了。
为什么不如古人的意境?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学识,一个是阅历。
学识方面,现在接受的更多的是微博/知乎/新闻/娱乐/影视等碎片化的信息,文学作为教材,很少有人钻研。大家更多的是停留在“知”的阶段,不深入。在十几年前,大家推崇的还是古典名著和世界名著,现在则是网络小说(尤其是玄幻和言情)横行,这类小说让人几乎不动脑,所以思维受到限制。
而古人必须学四书五经等等,走唯一的正途——科举,而诗词就是副产物。
在阅历方面,古代环境相对恶劣,发配千里可能就会在路上死去,居家搬迁更是只有大户人家才做得到,做什么都很困难,就有更多的体会,更容易生出感触。而当今社会,大家都是一样的小升初,初升高,上大学,基本一个步调,只有步入社会,才会有丰富多彩的人生。而中国环境下,进入社会还哪有时间写诗呢?特别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孔方兄和权最重要,大家的心思都是围绕这两个东西转的,你说还能写出什么佳作?不随波逐流就已经很不错了。
古代人写诗,如家常便饭,探囊取物一般,得心应手。现代人却绞尽脑汁,百思不得甚解。古代人把对生活的感悟以及人生理想都寄托在文字里,用最真挚的语言诠释内心深处的声音,他们执着而孜孜不倦。他们把诗词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喜乐哀思,欣喜惆怅,都通过诗表达出来,所以有的古诗词流传甚广,经久不衰。反观现代人,处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很难保持一颗诗心,他们喜欢诗词而疏于创作,对诗的理解和定义略为浅显,比如诗词中的格律、韵律、音韵平仄之美,现代很少有人会去深究。他们大多把诗词当成生活的调味剂,偶尔发泄一下情绪罢了。所以现代人写诗,意境远不及古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70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