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部制作宏大的清宫剧,电影上映之初好评如潮,在海外荣获大奖,曾一度受《人民日报》多次赞美。
然而,反转来得很快。 毛泽东看完后却非常罕见的在17年时间内,多次对这部电影提出严厉批评。
最终,他力排众议,下令停止放映。
由此,让这部电影创下了第一部被禁播的尴尬记录,成为中国影史上最大的反转!
毛泽东和话剧演员
而这部让毛泽东再三批判的电影就是《清宫秘史》!
毛泽东为何如此反感这部电影呢?
背后的答案发人深省,更让人敬佩。
话不多说,一切还得从这部电影开始说起。
01、一代奇才
提起香港影视剧,很多人可能会想起动作片、警匪片、喜剧片,其实在上世纪30年代,香港影视迎来一次大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内地大批文艺工作者来到香港,开启了香港影视剧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香港影视创作人颇具家国情怀,拍了很多水平不错的影视剧,尤其是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历史影视剧。
其中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他的名字叫李祖永。
李祖永
李祖永(1903~1959年),浙江宁波人,他的父亲近代著名实业家李屑清。
李祖永毕业于南开大学,后到美国爱墨赫斯脱大学留学,留学归来后,先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后出任他父亲李屑清创办的大业印刷厂厂长。
抗战期间,李祖永冒着生命危险,把几代相传的祖传厂业,孤注一掷投在抗战事业上,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李祖永迁居香港。
李祖永在美国读书时,就对好莱坞电影情有独钟,梦想建立起中国的好莱坞。
1947年,李祖永在香港设立了“永华影业公司”。
1948年,永华影业公司拍摄了由吴祖光编剧、卜万苍导演,记载宋末名臣文天祥的《国魂》,这是永华公司第一部电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李祖永很有才,经常自己担任编剧,同时,他性格怪异,压根就不屑于去拍更有市场的武打片、言情片、娱乐片,而是专拍历史片,而且还是国语片。
李祖永拍摄很认真,每一部国语历史片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争国产片光荣,他一意孤行,不惜倾家荡产。
永华公司进口了全套在当时全世界第一流的摄影设备,还拥有自建的摄影棚。
请的导演和演员也是当时香港一流演员。
为此,永华公司经常入不敷出,最终在1954年遗憾倒闭。
虽然如此,但永华影业公司在中国电影史上地位也非常突出, 也拍了像《火葬》、《海誓》、《怒潮》、《山河泪》、《生与死》、《春风秋雨》等优秀作品。
其中《火葬》在巴拿马国际电影节获奖,《清宫秘史》、《海誓》、《怒潮》、《山河泪》、《生与死》、《春风秋雨》等在“欧洲四大电影节”的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获得提名。
而在这些影片中,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清宫秘史》。
02、《清宫秘史》
1943年,著名编剧姚克编写的话剧《清宫怨》在上海公演。
1948年,永华公司,请著名导演朱石麟和姚克一起,对《清宫怨》进行改编,拍摄了一部清宫剧——《清宫秘史》。
《清宫秘史》海报
这部电影云集当时香港风头正劲的演员,阵容空前强大,投资成本非常高,动用数千群众演员,拍摄时间一年多,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片。
电影讲述的是光绪皇帝和珍妃的故事。
起始时间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光绪亲政册封皇后。
当然,光绪其实想册封的是宠妃珍妃,由于慈禧太后的反对,珍妃未被选中,最后隆裕被立为皇后。
截止时间是光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庚子国难爆发,慈禧太后和光绪狼狈逃窜西安。离京前,珍妃被逼投井自杀的故事。
电影没有局限于光绪和珍妃的爱情故事,而是映射这段时间内发生的大事。
从1889年到1900年,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影片以光绪和珍妃为引,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
揭示了当时清朝内部以光绪皇帝、翁同龢等人为首的帝党,和以慈禧太后、荣禄为首的后党两派之间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
慈禧画像
出场人物有光绪、慈禧、珍妃、翁同龢、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李莲英、荣禄,袁世凯等人。
由唐若青饰演慈禧、周璇(中国著名歌唱家,中国影史上第一个将歌唱和演艺完美结合的巨星)饰演珍妃、舒适饰演光绪、鲍方(就是黄日华版天龙八部扫地僧扮演者)饰演刘光第……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部电影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不过在当时水平却非常高。
无论是导演朱石麟的拍摄功力,还是编剧姚克剧情把控力,或者摄影设备水平都是上乘水准,演员阵容也十分强大,每个角色都演得比较出彩。
因此,《清宫秘史》一出,瞬间好评如潮,曾在欧美、中东、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至今豆瓣影评给出了7.2的高分。
1950年,《清宫秘史》在洛迦诺电影节上被评为当年最重要的影片。
03、神奇反转
由于李祖永和潘汉年、夏衍等人相交莫逆,因此这部电影很快就被引进内地。
1950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在宣传这部电影时说:
“永华公司,赫赫无比,荣誉伟构,绝代超华,古装宫闱,历史巨片,群星云集,演员数千,众力合作,摄制年余。”
这部电影未播先火,颇受人期待。居然能让《人民日报》做广告,而且广告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3月17日,《清宫秘史》在北京上映,而后天津、上海等地陆续上映。
3月21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一篇署名亚群写的《对〈清宫秘史〉的看法》一文,高度赞扬这部电影。
前前后后《人民日报》两次直接赞美这部电影,这样的待遇,在中国影视史上,不说空前绝后,却也凤毛麟角。
此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反转马上就要降临。
《清宫秘史》上映的时候,正好毛泽东夫人任电影处处长,她看过这部电影后,也觉得没有问题,就推荐给了毛泽东。
因为这部电影无论是在政治倾向还是情感寄托方面,都非常同情维新变法的光绪、珍妃等人,同时强烈的鞭挞了反对变法的慈禧太后及其党羽等保守势力。
很多人认为影片褒扬了实行新政,变法图强的维新派,具有进步意义,对这部电影评价非常高。
很快,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人在春藕斋观看了这部电影。
谁知,毛泽东看完之后勃然大怒,他对身边的秘书很生气地说:
“这部电影有问题,不是宣传爱国主义,而是宣传卖国主义,影片用以观察问题的是地主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观,这部电影应该被批判。”
毛泽东这个评价就为这部电影此后的命运奠定了基调,不过他当时并没有公开讲,只是私下交流。
当然,毛泽东身边的许多工作人员是知道毛泽东的这个态度的,但是并没有开展对该电影的争论和批评。
他夫人知道后,马上邀请陆定一、周扬、胡乔木等人和中国电影指导委员会召开一次探讨《清宫秘史》的会议。
她首先就说:
“我对《清宫秘史》这部影片是不是公开上映的问题,提点个人意见。我认为这不是一部好片子,是内容很反动的卖国主义的影片,应该组织人员进行批判。”
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当时所有人都只是从艺术角度欣赏这部电影,并没有想这么深,真没有想到她会把话说得这么重。
她见冷了场,又着重指出,这是毛泽东的意思。
此言一出,大家纷纷重视了起来。
这时,不知道谁突然来了句:
“少奇同志认为这部影片是爱国主义的。不能批判!”
这下捅了大娄子了,刘少奇说是爱国主义,毛泽东说是卖国主义,态度竟然截然相反。
这里要说明的是,实际上刘少奇并没有说《清宫秘史》是爱国主义电影。
1951年5月13日,刘少奇在一次讲话上,还着重批评了这部电影(后文有详述)。
1967年3月28日,刘少奇曾专门写信向毛泽东汇报,他在信中说,自己压根就没有《清宫秘史》是爱国主义的思想和看法,也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然而,当时这个误会没有得到澄清,当时依然形成了刘少奇说《清宫秘史》是爱国主义,毛泽东是是卖国主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
毛泽东和刘少奇在开国大典
她一听这话,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散会之后,赶紧催促工作人员写文批评。
这事一下子就严重了,但是依然觉得影片没有问题,尽管她多次催促,但是依旧不了了之,此事被搁置了下来。
虽然没有进行批评,但这事还是闹大了。
后来毛泽东直接找到胡乔木,批评了他一顿,胡乔木等人不得已承认错误。
1950年5月3日,《清宫秘史》停止放映,并禁止公演。
由此,《清宫秘史》也成为了新中国第一部遭禁演的影片。
此事告一段落,《清宫秘史》只是禁演,并没有批判(当时全国忙着批判另一部电影《武训传》,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就是新中国被禁演的第二部电影,当然也有人说《武训传》才是第一部,此为后话,暂且不提,各位朋友有兴趣的话,食堂下次再写)。
04、再批《清宫秘史》
到了1954年,《清宫秘史》再起波澜,。
10月16日,毛泽东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一封信》中,又一次指出:
“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际是卖国主义影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没有被批判。”
不过,这封信当时并没有公布出来,批判工作还是没有进行。
后来,毛泽东又一次指出:
“《清宫秘史》五年来没有批评,如果不批评,就是欠了这笔债。《清宫秘史》实际是拥护帝国主义的影片。光绪皇帝不是可以乱拥护。”
可见,毛泽东把批评这部电影看作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否则就是“欠债”。
然而,这部影片仍然迟迟沒有受到公开的批评。
一直到1963年,程季华在其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才开始对《清宫秘史》作了批评。
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和其他人谈历史和哲学问题时,再一次提出《清宮秘史》的问题,
他说:
“《清宮秘史》有人說是爱国主义的,我看是卖国主义的,彻底的卖国主义。”
毛泽东接见话剧演员
这时,已经处于一场大风暴的前夜,而围绕这部电影的争论也成为这场风暴的一部分。
相信很多人已经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了。
到了1967年,毛泽东还多次审阅、修改、定稿两篇提及、批判《清宫秘史》的文章,并发表在《红旗》杂志第一期和第五期。
尤其是1967年3月30日,发表于《红旗》杂志第五期的文章《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更是直接给《清宫秘史》定了性,由此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毛泽东对这部《清宫秘史》如此反感,以至于从1950到1967年这17年间不断地提及此事,坚持认为不对其进行彻底的批评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05、义和团
《清宫秘史》之所以引起毛泽东如此严重的批评,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又称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庚子拳乱等。
义和团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国列强纷纷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华北农民矛盾空前尖锐。 于是,山东农民首先兴起了义和团运动。 最早的时候,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是持镇压态度的。
但是,义和团运动越闹越大,随即向河北、天津、北京等地蔓延。
这时慈禧太后因为西方列强反对她废黜光绪,于是慈禧太后就转而扶持义和团,对抗列强。
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著名的八国侵华战争(即庚子国难)就此爆发。
义和团在列强帝国和清政府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浪潮,加速瓦解了清朝腐朽统治。
因此,爱国学者从来都是把义和团运动列为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基本持肯定态度为主。
当然,义和团运动同中国历史上各次农民起义一样,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落后甚至愚昧的行为,比如义和团盲目排外,就颇为人诟病。
而这部《清宫秘史》则采用某些史学研究者的观点,把义和团运动描写为“无知愚民”的一种野蛮的骚乱,是一群搞“邪术妖法”的“乌合之众”。
只看到义和团运动的消极一面,没有看到积极一面。
影片传达的观点,似乎没有义和团运动,就不会有八国联军侵华。
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历史事实的。
事实上,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外国列强的侵略及其在中国大地上的恶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义和团运动是中国普通百姓奋起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更重要的是,《清宫秘史》只贬低义和团运动,却不指责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和八国联军。
这点让毛泽东很难接受。
因此,他在《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一文中,亲自加写了一段话:
“究竟是中国人民组织义和团跑到欧美、日本各帝国主义国家去造反,去‘杀人放火’呢?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跑到中国这块地方来侵略中国、压迫剥削中国人民,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群众奋起反抗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走狗、贪官污吏?
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不可以不辩论清楚。”
而程季华则在《中国电影发展史》评判《清宫秘史》道:
“《清宫秘史》同《国魂》一样,也是用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来表现历史的……更为荒谬的是,他以光绪皇帝、改良派和帝国主义为矛盾冲突的一方,而以慈禧和义和团为矛盾冲突的另一方,这样就一方面美化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本质,同时也夸大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法运动的进步意义;而另一方面,则歪曲和丑化了义和团的反帝运动,把义和团和慈禧、保守派等同起来,把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行动写成一种野蛮排外运动。这显然是对义和团的污蔑,对中国人民革命传统的污蔑,对中国历史的污蔑。”
应当来说,毛泽东和程季华的指责是有一定道理的。
06、里通外国
不过《清宫秘史》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只是毛泽东反感这部电影的一个原因,第二个更大的原因在电影男女主角光绪和珍妃身上。
珍妃画像
光绪和珍妃在这部电影里是正面角色,代表主张主张维新变法,具有进步意义的正面形象。
然而,毛泽东看完后,却不这么认为。
首先来说,光绪的维新变法就是一场不彻底的改良主义,事实证明是无法救中国的。
正如刘少奇所说:
“《清宫秘史》这部电影,是宣扬改良主义的不值得肯定的电影作品。《清宫秘史》宣扬改良主义,它使人有这么一种印象,假如光绪那时怎么样怎么样……那革命就可以不要了,孙中山也可以不要了,我们这一套也可以不要了。”
更重要的是,电影里还有这样的台词。
第一句,珍妃对光绪说:
“现在外国人都支持你这个皇帝,反对她(慈禧太后),你不要跟着她走,外国人打进北京来,会让你来收拾这个摊子,外国人支持你,他们可以帮你把权力夺回来。”
第二句,珍妃还说:
“我相信各国非但不会伤害皇上,还会帮助皇上恢复皇位,重振朝纲。”
第三句,大臣孙家鼐也声称:
“东西各国的使臣,也都向着皇上。”
像这样的镜头和台词还有很多。
这些台词言外之意就是珍妃等帝党建议光绪依靠外国势力,与外国人里应外合来争夺权力。
光绪皇帝
虽然说,《清宫秘史》的出品人李祖永、导演朱石麟、编剧姚克,乃至演员唐若青、周璇、舒适、鲍方等人都是颇具家国情怀的爱国文艺工作者。
他们拍摄电影的初衷并没有这个意思的,但这部电影确实在传达错误的观点。
哪怕是食堂多年以后再来看这些台词依然觉得很不舒服。
而这恰恰是具有强烈民族尊严感的毛泽东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尽管毛泽东也认为慈禧是个应该被推翻的反派,但站在民族立场上看,光绪与珍妃的做法更加不可接受。
《清宫秘史》所表达的这种思想倾向,自然引起毛泽东难以遏制的愤怒。
结语、
回顾《清宫秘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解读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时,由于事情的复杂性,很难简单做出评价。
但是有一点,在基本的大是大非上,不能站错立场。
《清宫秘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人物脸谱化,评价历史的倾向性错误,为了说明义和团的盲目性,忽视了列强的侵略性;为了反对慈禧,不惜让珍妃、光绪谋求列强的支持。
正因如此,这部电影才如此命途多舛,以至于被禁播。
造成了中国影史上最大的反转。
我认为李信攻楚时昌平君的临阵倒戈便是一件令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的反转事件。
公元前225年,李信与蒙恬带领二十万秦军进攻楚国。在李信伐楚之前,嬴政曾经询问王翦此番破楚需要多少兵力。谨慎、经验老道的王翦说完全击败楚国需要征召六十万秦军。这对于嬴政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目。为了降低击败楚国的成本,嬴政选择相信李信,调拨了二十万秦军随李信出征。
战事原本是按照李信等人的预计情况进行的,楚军在秦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随即李信带领秦军攻克鄢郢,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按照预定计划,李信与蒙恬要在城父会师,集结兵力对楚国都城发动致命一击。
但是原本驻扎在李信征楚大军后方稳定局势的昌平君突然叛变,切断了李信等人后路。李信与蒙恬随即放弃原定进攻计划,不得已撤军回防,进攻已经占领郢陈的昌平君。
但是没想到楚国大将项燕一直尾随着李信的部队,当李信、蒙恬撤军时,楚军趁秦军行军混乱发动进攻。在楚军前后夹击之下,李信的大营被楚军攻破,李信大败而归。
昌平君突然的谋反使李信陷入前后两难的境地,也使秦国第一次伐楚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如果不是昌平君,李信、蒙恬很有可能成就新一代的威名,跻身战国一流名将的行列。但是这一次的反转可谓是令所有的人都措不及防。昌平君虽为楚国后裔,但在秦国已就职丞相数年,本可以安稳地待在秦国。既然昌平君愿意放弃这么多年的经营,可以在伐楚过程中叛离秦国,也算是为了自己的家乡赴汤蹈火尽了一份忠。
昌平君回到楚国与项燕苦苦支撑了一段时间后,终于不能救大厦于将倾之际,落得了国毁人亡的凄惨下场。李信也从此成为了秦国大将身边的背景板,失去了单独指挥作战的资格。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