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是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改变传统的人口布局与结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会不断降低,城市人口会不断增长。农业人口的降低,首先是从女性人口降低开始的。在十九世纪早期工业化的国家,例如英国,资本家为了降低劳动力使用成本,大量雇用妇女和儿童,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女工和童工的工资甚至不足男工的一半;曼彻斯特的纺织业,就是靠压榨女工和童工的血汗繁荣起来的。对此,年轻的恩格斯有切身体会,因此写了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现状》。
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外资的进入也是从大量输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的,纺织业、鞋帽加工、初级电子产品,等等。这些流水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的大量劳动力都是来自农村的女工。因此,大量生产农村女性涌入城市,开始导致农村出现男多女少的情形。农村女性从乡村的流失,一般都是刚性流失,离开农村的女性很少有愿意再回到农村的,都希望通过婚恋在城市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于是,在省城、经济发达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女性群体,靠打工在城市漂泊的群体,短时间内无法融入城市主流生活又无法再返乡过原来的生活。大部分所谓剩女,都集中在这个群体。
其次,还有所谓高学历、职业白领女性群体。这个群体是通过受高等教育,读研究生,提高了自己的就业层次;如果缺少条件优越的家庭的支撑,那婚恋依然会困难重重。
上述两方面,应该是所谓剩女产生的主要根源。与剩女同步产生的,就是乡村大量的剩男。可以说,剩女是城市化的产物,剩男则是乡村的遗留。
剩女因为自身的能力局限和收入水平,与自身的生活愿望差距往往十分巨大。因此,试图通过婚恋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满足持续高消费欲望,就会普遍化。这就是为什么年龄越大的剩女婚恋条件反而越高的原因,正因为剩女往往什么都缺就更需要男人什么都不缺,能全方位的满足自己的需要。但现实是,什么都不缺的男人往往最不缺的就是女人,而大多数男人也是普通人,买房买车依然遥遥无期,但剩女们却只想坐享其成不愿意与男人一起奋斗未来,所以也只能让自己剩下了。
这或许就是女人的婚恋要求与男人的实际能力方面的矛盾。这个矛盾会随着女人婚恋要求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尖锐。最终的结果,男人会放弃婚恋,不再追求女人,将收入完全用在自己身上。这或许就是单身潮、不婚潮产生的原因。
剩女的心态往往很奇怪,总是相信大量鸡汤文喧嚣的男人比女人多三千万,女人是稀缺资源,任何时候都能嫁出去,哪怕是带孩子的寡妇、多次离婚的江湖老油条,都不愁嫁。其实,所谓的男人多三千万,是绝对人口多三千万,而非适合婚恋的人口多三千万。男人四十多岁,只要各方面条件具备,可以找三十岁的、甚至二十多岁的女人,但四十多岁的女人找小男人就困难重重了。所以,适合婚恋阶段的男女比例,永远都是女多男少,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如此。
如果认真分析网络上那些铺天盖地的鸡汤文,那些抖音上许多女人急不可耐的搔首弄姿,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女人的焦虑感和无存在感都远远超过了男人。女人的特点似乎是,缺什么就标榜什么,越是缺少家庭的温馨就越是炫耀单身的“幸福”、“洒脱”,越是缺少男人的追求与关爱就越是咒骂男人都是“渣男”,越是渴望男人为自己花钱就越是攻击男人都想“空手套白狼”,等等。
有时感觉,这些剩女真的挺可怜的。她们似乎已经丧失了真实的存在感,只剩下了网络上虚拟的存在感;她们的价值就剩下了美颜相机给予的一点网络包装,一把年纪还穿着大面积裸露的衣装,半老徐娘还在装嫩卖萌,以此讨讨取一些点赞,给点打赏,生存状态真如同一群网络流浪猫流浪狗,靠施舍的猫粮狗粮苟且偷生。
或许,男人真该大度一点包容一点,不要对这些网络上歇斯底里的女人过于认真了。都是成年人了,装嫩其实挺累的。认真过好自己,努力提升自己,或许才是对自己负责,也能对未来有个交代。
没什么好看的,稍微研究一下现在的网络热词,什么就都明白了。比如说
1.躺平
2.阶层固化
3.996/007
4.内卷
5.凡尔赛
6.pua
7.打工人
上涨的房价,不变的工资,包子从1块钱涨到1.5元,房东冷酷的表情告诉租客,今年房租要涨价,各种百亿补贴却永远抢不到那诱人的优惠券。
赚钱难,钱难赚,没钱寸步难行,没钱只配谈爱情,不配谈婚姻。
越来越现实的丈母娘,无时无刻不在敲打自己的女儿,女儿终于妥协了,终于退让了,终于分手了。
四年感情,四年陪伴,一切都随风飘散。
热恋时的海誓山盟比不上180平的房子,甚至比不上一支海蓝之迷,或者一管迪奥999。
总之,如果你有钱,你就拥有一切,否则,哪怕你再有上进心,再有责任,再有担当
NO MONEY NO TALK1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70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