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投降匈奴的原委对错,说来话长,不是只言片语可以说清楚的,甚至涉及到李家三代和汉武帝之间的恩怨。
李家世代为将,其先祖便是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名将李信。他作为和嬴政年龄相近的少壮派将领,非常受始皇的信任和重用,曾经追随王翦、王贲参与了灭赵、灭燕、灭齐的战争,更是亲自率兵深入辽东俘虏了燕王喜。但大家知道李信,却更多的是因为他率领二十万秦军灭楚,却惨遭大败,贡献了秦始皇灭六国期间最大的失败。
这导致了本来有机会和王翦并肩的他,却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不仅没有得到独自立传的机会,其生平更是只能在他人的传里看到寥寥几笔,连最后的结局都不为人知。但李家的厄运并没有到此结束,反而是刚刚开始。
《史记》记载,作为李信的子孙,李家世代擅长射箭,而李广因为长得身长猿臂,武艺射术更是无人能及。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的身份成为武骑常侍。
由于李广冲锋陷阵,骁勇善战,能够手搏野兽,孝文帝曾感叹到:“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如果生在高祖时代何止是万户侯!”而这生不逢时四个字可以说是一语成谶。
汉景帝时,李广为骑郎将,追随周亚夫和吴楚军作战,有斩将夺旗的功劳,后徙为上谷太守,开始了与匈奴之间倾尽毕生的战斗。
但是李广致命的性格缺陷,决定了他日后“李广难封”的悲剧。一是李广为人沉默寡言,不懂得讨好上司;二是他喜欢身先士卒,亲自和敌人搏杀。这导致了李广无法成为一名能够统帅千军万马的合格将领,也就是说缺少帅才。
为此典属国(官名)公孙昆(魂音)邪曾专门上书说: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因此李广被调为上郡太守,之后历经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但每到一地,李广都以骁勇善战闻名,这虽然没有让李广的官位更进一步,但却让他在匈奴中有很高的威名。
《史记》有载: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这也是飞将军李广的由来。
后来景帝驾崩,武帝继位,并有意对匈奴动武,李广才在众臣的推荐下,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和程不识一起以边太守的身份同时担任将领。但是李广在匈奴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以至于只要知道是李广率兵,匈奴都会集中兵力优先攻击,所以导致李广始终没有太大的功劳。
而另一边,和李广一起从军,名气远远不如的从兄弟李蔡,这个时候已经成为丞相,封乐安侯。甚至李广曾经的部下也有多人封侯,就是儿子李敢也因军功被封为了关内侯。这导致了包括汉武帝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是李广的命不好,运气差。
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大战,派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出击匈奴本部。李广得知后数次上书申请出战,一开始都被汉武帝以年老为由驳回,但后来实在架不住了,就同意李广出战。但是又偷偷告诫卫青,说李广年龄大了,运气又不好,不要让他单独领军出战。
《史记·李将军列传》: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於大将军。
所以,卫青就命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兵从道路迂回,水草不足的东路进军,其实也是为了调开李广。李广对此非常不满,认为自己是前将军,按理应该作为前锋,参与和匈奴的决战,要求卫青更改调令。
而当时曾经救过卫青一命的公叔敖因为战败被夺去了爵位,卫青就有意想帮他一下,让他以中将军的身份随自己一同出征,也好分他一封功劳,就不答应李广的要求。李广认为卫青以权谋私,对他非常恼怒,便与赵食其合兵后不辞而别从东路出发了。
结果,李广的运气也是真的差,由于缺少向导,就又迷路了,先出发的他反而落到了卫青的后面。直到卫青与单于大战结束,单于逃跑,卫青回军渡过了沙漠,才碰上了李广。
《史记·李将军列传》:
军亡导,或失道,後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卫青在这件事上其实是理亏的,所以也没有责怪李广,派将军府长史送了粮食和酒,顺便问问迷路的原因,毕竟要给汉武帝写报告。但是因为有了之前的事,李广就认为是卫青故意针对自己,再加上提到过李广的性格不善言辞,就没有解答。
长史就责成李广的幕府尽快对此事做出报告,这下李广彻底怒了说:“将士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路了,我亲自去和大将军说。”但回到幕府后,就对将士们说:“我一生和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这次有幸和大将军一起对战单于。结果大将军调我走迂回的道路,偏偏我又迷路了,难道不是天意吗!我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能再受那些文官小吏的侮辱!”说完便自刎。
李广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当户、李椒和幼子李敢,前两人当时已经去世,只剩下李敢。李敢是霍去病的部下,认为是卫青故意调离李广,并使自己的父亲含恨二是,于是就把卫青打伤了。卫青本身有愧,又理解李敢的丧父之痛,就把这件事隐匿了下来,没有追究。但是霍去病年轻气盛,看到舅舅被自己的部下打伤了,就借阳泉宫狩猎的机会,射杀了李敢。汉武帝因为宠幸霍去病,就对外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竟然把这件事生生压了下去。
有意思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
用此春秋笔法,恐怕有意暗示李蔡因侵地一案下狱自杀,和与李广是同族兄弟的身份脱不开干系。
而且李敢的死虽然被汉武帝有意隐瞒,但是箭伤和鹿撞伤差别实在是明显,李敢的死因也就成为了人尽皆知的秘密。
如此一来李氏三条人命,算起来都和汉武帝这一家子有关,难免会在汉武帝心中留下结缔,也成为了之后,他会相信李陵投降匈奴的主要原因。
回到李陵这里,他是李广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同样善于骑射。汉武帝认为其有李广之风,估计也是为了补充,就让他率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两千里,观察地形。沿途没有遇到什么敌人,顺利返回后被升为骑都尉,并给丹阳兵五千人,屯住于酒泉、张掖一代练习射箭。
几年后,二军将军李广利率兵三万攻打右贤王,汉武帝命李陵为其输送粮草。但李陵希望能领兵至兰干山南独自作战用以分散匈奴的兵力。汉武帝表示自己发兵太多,已经没有足够的马匹可以分拨了。李陵却说自己不需要马匹,只要率领自己的五千步兵,就可以以少胜多,直捣单于王庭。
汉武帝被李陵的勇气感动,便让强驽都尉路博德作为李陵的接应。结果路博德认为自己是老将,羞于做李陵的后备,便上书对汉武帝说:
“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
汉武帝看到路博德的奏章非常生气,认为李陵是在自己面前做样子,现在又让路博德上书,其实是自己后悔了。便让路博德引军去河西,守“钩营之道”,再让李陵九月便出发,“出庶虏鄣,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察敌情,如果没有情况,就按赵破奴的路线抵达受降城修整。并要求李陵把路上看到的,还有到底和路博德说了什么,都报上来。
于是李陵就带着五千人出发,向北走三十天来一直到浚稽山,并把沿途的山川地形都画了下来,派骑兵陈步乐回朝禀报汉武帝。听到李陵带兵有方,将士死命效力,汉武帝这才转怒为喜。
但是另一边李陵却在浚稽山遭遇到了匈奴单于,被三万骑兵包围。《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如此强的战斗力,单于都以为遇到了汉军的主力,于是便又召集了左、右贤王共八万骑兵一起围攻李陵。
于是李陵开始边战边向南退走,《汉书·李广苏建传》:
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之后再沿着以前的龙城道走四五天,遇到大泽葭苇(芦苇),匈奴于是在上风处放火,李陵便也叫人放火,用以火攻火的办法烧出一块空地,才得以自救。
然后李陵又退到一座山脚下,单于在山上,命其儿子亲自领兵攻击。李陵借助树木防守,又杀死数千人,并用强弩射退山上的单于。
此战中,李陵军抓到一个俘虏,审问得知,单于以为李陵是引诱他们南下,害怕有埋伏。但是其他当户认为,单于几万人马打不下数千的汉军,以后会使汉军更加轻视匈奴,应该在山谷中加紧攻击,而且离平地还有四五十里,即使攻不下,也可以顺利撤退。
于是之后,匈奴的攻击更加频繁,甚至到一天数十次的程度,但也留下了伤亡两千人的代价,这导致匈奴不得不考虑撤退。
但就在这个时候,李陵军中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因遭到校尉的凌辱而投降了匈奴,透露了军中的虚实。匈奴知道了李陵军箭矢将近,又无援兵,于是继续猛烈攻击。汉军冒着匈奴如雨的箭矢继续南行,还未至鞮汗山,五十万箭矢一天就射完了,只能弃车步行。
这时汉军尚有三千余人,但是都已经筋疲力尽,弹尽粮绝。李陵只能率大家退入峡谷,由于缺少箭矢,又失去了战车的防护,汉军的伤亡开始迅速上升,单于又命人垒石堵住路口。
陷入绝境的李陵决定做左后一搏。到了黄昏,他换上便衣独自出营,打算刺杀单于。很长时间后,李陵又回来,叹息道:“兵败了,只有一死了。”于是有的军吏劝说道:
“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汉书·李广苏建列传》
浞野侯即赵破奴,曾兵败被匈奴俘虏,后逃回大汉。但李陵打断道:“你不要说了,我不死,就不是壮士!”其实李陵当时如他所说战死了也许会更好,可是没有如果。
李陵将珍宝掩埋,又砍断旗帜,收集了数十根箭矢,打算四散突围。结果遭到了数千骑兵的追击,校尉韩延年战死,于是李陵只能向匈奴投降,其目的应该如那军吏所说,仿效赵破奴日后再逃回汉朝。
最后李陵带出去的五千人,活着逃回去的只有四百多人。但却用一千多人的代价,杀死匈奴一万有余,如果不是箭矢用完,又外无援兵,胜负都难说。而且李陵战败的地方距离边塞只有一百余里路,却没有等到一个援兵。《汉书·李广苏建列传》: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
所以李陵的战败投降是情有可原的,或者说汉武帝的责任更大。相比之下,同时被迫投降。夷陵之战中,黄权被吴军阻断归路不得已向魏军投降,刘备却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依然善待黄权家人,做的更好。
但是汉武帝得知李陵没有战死,而是投降的消息后,第一反应却是震怒,而不是信任,应该就是李广、李敢事件的影响,使得汉武帝内心中对李家人是不信任的,毕竟是自己的确有对不起李家的地方。
所以满朝文武揣摩汉武帝的心思,没有一个帮李陵说话的,只有司马迁一人为他鸣不平。不过其实司马迁不说会更好,一是上次因为小舅子卫青还有外甥霍去病的事,汉武帝对不起李家;二是现在司马迁越是夸李陵厉害,就越是凸显自己另一个小舅子李广利的无能,越是在汉武帝伤口上撒盐。两次事情相加,司马迁也许只是就事论事,但是听到刘彻耳朵里就变味了。所以《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
初,上遣贰师大军出,财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不久之后,汉武帝自己也反应过来事情不对,就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想把李陵救回来。结果公孙敖无功而返,不知道是真的抓到俘虏,还是为自己脱罪的借口,就说:
“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这下坐实了李陵投降,汉武帝就把李陵的母亲、兄弟、妻子儿女都杀了,李敢的儿子李禹也在巫蛊之祸时被诬陷要投奔李陵而被下狱处死。
后来汉朝有使者来到匈奴,说起此事,才知道当时为匈奴练兵的是李绪而不是李陵。于是李陵派人刺杀了李绪为家人报仇,大阏氏为此想杀李陵,单于帮助李陵逃匿到北方,知道大阏氏死后才回来。
单于以李陵正值壮年,便把女儿嫁给了他,立为右校王,李陵也开始穿匈奴的衣服,蓄匈奴人的发型。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辅政的霍光、上官桀和李陵是好友,便派人到匈奴想要接回李陵。但李陵表示现在自己已经是匈奴人了,并说:
“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
李陵一开始应该是抱着诈降的目的找机会逃回汉朝,但是汉武帝几次三番的不信任,是断绝他归路的主要原因,加上父母兄弟妻子儿女全都不在人间,更加断绝了他回去的想法,从诈降变成了真降。
后来,李陵在匈奴待了二十多年,于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其后代逐渐发展成一个大的部族。到了唐代有今俄罗斯地区的黠戛斯族前来朝贡,黑发黑瞳的他们便自称是李陵的后代。
对于李陵古往今来多少名臣武将,文人墨客的观点都非常一致:“汉家负了李陵,而李陵未负汉家。”
我们先来看看事件的大概经过:因为汉武帝的催促和诸位将军之间互相的不忿。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孤军深入,在浚稽山遭遇到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李陵且战且退,击杀了数倍于自己的骑兵,总因为叛徒出卖和弓箭用尽,下马受降。
《汉书》: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李陵兵败之处离边塞只有百余里。
这李陵原本打算诈降,找个机会逃回汉朝。而汉武帝此时听说李陵竟然帮着匈奴练兵(其实是另一个姓李的将领),大怒之下将李陵家处以族刑,他母亲、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消息传到匈奴之后,李陵伤心欲绝,加之匈奴单于对李陵特别看重,高官厚禄更是将女儿嫁给了他,他也慢慢适应了匈奴的生活。后来汉武帝驾崩,汉朝曾派使臣暗中联系李陵希望他回归,被李陵以“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再次蒙羞。”为由拒绝了,后来也就病逝在了匈奴。
对于传统儒家文化最高要求–“舍生取义”的要求。李陵并为达到。以至于后世编撰的《杨家将》杨老令公李陵碑羞愤而撞碑而死。
原文:杨业见一石碑,上刻“李陵碑”三字。业自恩曰:“汉李陵不忠于国,安用此为哉?”顾谓众军曰:“吾不能保汝等,此处是我报主之所,众人当自为计。”言罢,抛了金盔,连叫数声:“皇天!皇天!实鉴此心。”遂触碑而死。
总之李陵事件就是一个悲剧。
特别说一句太史公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话被汉武帝下狱施以宫刑。也为了数千年后数以百万计的高考学子提供了素材,真真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73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