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礼是我国古代优良的传统礼仪之一,连皇帝也不例外,拜师也要下跪行三叩九拜之礼,这里所说的皇帝应该是未成年的皇帝或者皇子。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尊师重道。皇帝是一国之君,万人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利,一般人见了皇帝都要行叩拜礼。但是皇上也有磕头行礼的时候,比如给自己的父亲、母亲、太上皇等磕头请安,祭奠祖先的时候行叩拜礼,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皇帝拜师的时候,皇帝拜师跟其他人拜师一样,也要行三叩九拜的拜师礼,都磕头了,下跪是理所当然。
拜师礼由来
下跪拜师,是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一种产物,也是一种封建礼仪,那这种“跪”的礼仪是什么时间开始的呢?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了释奠尊师之礼,但是一直没有成为正式专门的礼仪。
《论语·述而篇》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孔子认为拜师的人不应该带这么多礼物,教导他们不要送这么多礼物。
那时候拜师很简单,没有教条的繁文缛节,心仪成礼,辅以束修而已。先秦诸子,私家讲学,大抵均是如此。《通典·礼典》记载了汉成帝等人敬师的事,意思是天子也要拜师,可是对于拜师礼节只字未提。也就是说从汉代开始,拜师已经正式纳入国家典制中了,但是还没有形成国家正式的礼仪。
《通典·开元礼类籑》记载:皇太子服青衿,至学宫门外,跪。执事者引立于学宫东阶,西面。博士降俟于学宫内东阶下。相者引皇太子入。执事者奉酒、修案以从。皇太子入门而左,诣西阶之南,东面,跪,拜;博士答。太子还避。遂进,授币;奉酒壶修案者从奠于博士前。皇太子拜。博士受币。执事者取酒壶修案以东。皇太子拜讫,相者引皇太子出。礼成。
我们可以看出皇太子拜师的详细过程与礼仪。因为《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政书,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由此推测,从唐代开始,拜师礼成为了一种正式的礼仪,也就是束修礼。这礼虽以皇太子为示例,其实是天下之通礼,自皇太子到州县学生一体适用的。
行拜师礼
俗话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礼记•内则》规定,儿童十岁时出门拜师求学,不论是进私塾,还是入学府,都要行拜师礼。 一般拜师礼仪分成以下四个程序:
一拜祖师。首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先生坐上座,行三叩首之礼。
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老师在收下束脩后,并回赠《论语》、葱、芹菜等礼物:同时带领学子齐颂《大学首章》,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重大责任。
拜师礼作为中国传统的礼仪文明之一,是宝贵的思想资源,虽然三叩九拜、赠与师傅礼物等封建仪式不值得提倡,但是在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拜师礼所表达的尊师重道、老师担当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首先我们确认一下是皇子而非皇上,皇帝乃是古代权利巅峰之人之拜天地父母,所以我们讨论皇子需不需要跪拜师傅,我们以清代为例。
教师,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是人之精神、灵魂和生命的塑造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就有着尊师的思想、尊师的礼仪;
古代皇子在上书房学习的制度始建于康熙,完善于乾隆。皇子从六岁就要入上书房苦读,直到二十岁册封搬出宫去住这期间都在读书。
在上书房里师傅有绝对的权威,师傅可以罚书,罚字,罚站,除了打板子,连去吃饭都是师傅说可以走了才可以。诸位皇子可是比我们今天上学辛苦的多,至少我们还有星期天寒暑假。宫内上书房设在乾清门的东北边,皇子皇孙早晨五时至七时到上书房,下午三时至五时才回去。攻读的科目是《五经》、《史记》、《汉书》以及策问、诗赋等。即便是寒冬盛暑也不能间断。
清朝家法,雍正朝以前的旧例规定,皇子初次见师傅,彼此全是行长揖礼。雍正元年,上谕说:“诸皇子入学的时候,给师傅预备矮凳四个,高桌四张,将书籍笔砚安放桌上。皇子拜师时,你们大家劝师傅受礼,如不肯接受,皇子则面师一揖,用师生之礼相敬。这样,就使皇子知道隆重师傅,师傅等人也得尽心教导,这是古来就有的礼节。预备的桌子饭菜,也要竭诚尽礼,不许稍有懈怠。”
由于汉文化中重视尊师重道,雍正要求弘历对师傅跪拜行拜师礼,师傅不敢受才改为弘历作揖师傅站着受礼,后来形成制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74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