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彩礼、陪嫁是怎样的?
我来说说
我大姐今年69岁,她是1977年22出嫁的。
一:媒人牵线
那时农村人婚嫁,还是讲出生“成份”的;(贫雇农、下中农、富农、地主)成年人男婚女嫁,基本上都是亲戚或媒人介绍(父母听媒约之言),后安排父辈带“新人”见个面,无多大缺陷基本上定了;双方交流交流几次,就选定良辰吉日“定婚”;定婚礼之前男方邀请女方“长辈”“看家”,也就是熟悉一下家庭环境和门户;在家摆一二桌酒宴就算“有脸面”了。
二:定婚
“定婚日”就是男方给女,扯几件布料、买双鞋什么的……也花不到几十元,双方舅舅家和长辈入席,就算定婚了。(定婚不代表正婚,中间如发现不对劲,可以托媒人解取婚约;定婚只是一种婚礼约定,不受婚姻法保护)。
三:送婚日(送日子)
结婚前一个月,双方父母选定吉日,有男女方媒人按乡风规矩筹备礼品(备用酒席的用品、喜糖、喜烟、喜酒),也就是通知双方父母家庭亲戚朋友,准备送婚礼金了;那个年代结婚,有送现金的,一、二元正常很,一个脸盆,两个水瓶属高礼了……
四:良辰吉日结婚典礼
a:男方彩礼,那时没有彩礼之说,但是女方要求的新婚衣服、酒水单要筹备的,如多少斤肉、多少斤酒、糖、烟等等必须要提前一天送到女方家。
b:中途有关礼节约定
嫁女方,先办酒水礼;等男方来接新娘,女方安排“三代人”送亲,长辈就象现在的婚礼上,女方的父亲,在婚礼上亲手女儿交给女婿仪式。
c:嫁妆
那个年代没有“压箱底的硬货”,在“成份论的年代”,你家有私货(黄金戒指)也不能明目张胆显摆,但是“玉镯”还是可以赔嫁的。
我大姐的嫁妆,三代人的衣鞋帽、大中小“三圆”(脸盒、脚盆、子孙桶(马桶)),床上用品二套(棉被、枕头),牙膏牙刷日用品,以及四季“人工手纳单、棉鞋”几十双等……那时家里确实穷啊,可是父亲是“老夫子”文化人(地主成份),母亲也是大户人家岀生的;“压箱底”就是10元钱,讨个吉祥如意、新婚美满幸福!
那年我11岁,记忆犹新;这就是七十年代的“婚礼”操办之事的过程。
我来解答。
当年他回乡后结婚时,我和他一同去为女方购置的彩礼。主要物资就是这些:
1、自行车:当年国产的自行车品牌很多。例如:凤凰牌(上海生产)、飞鸽牌(天津生产)、武汉牌(汉口生产)等等。同时还有假冒名牌货,用各个厂家零部件组装成新车,再挂凤凰牌或者是飞鸽牌。那个时代以上海和天津生产的这两种牌子自行车最受欢迎。不仅仅是凭票供应,而且还一票难求。我的同学回乡就担任了大队会计,他从供应社主任那儿批到了购“凤凰”牌单车。那时单车价格大约一百五十元左右。
2、缝纫机:当年无论女孩会不会缝纫技术,彩礼必须要一部缝纫机。不少女孩子婚前学裁缝做服装,要一台缝纫机就正合适。但是大多数女婚婚后务农,缝纫机使用频率不高,顶多给家人缝补旧衣服。那时似乎是约规民约一般,彩礼必备一台缝纫机。因此,那个年代缝纫机供不应求,我们益阳市还特地新建了一个几千人的缝纫机厂,日夜加班都忙不过来。后来,彩礼升级不要缝纫机,他们厂也垮了。我的同学购置的上海“蝴蝶牌”缝纫机。这个也是一百八十元左右。供销社门市部就有供应,各种牌子的都有。当年仍然是上海货最抢手,我的同学购买的是上海“蝴蝶牌”缝纫机。
3、手表:以上海女式手表最走俏。我们洞庭湖湘北农村小镇经常断货。一般都是托在供应社当采购员的朋友购买,上海女式手表一百二十元左右。我的同学当时送彩礼时,供销社门市部百货柜台上,恰恰女式手表无货,只好花一百五十元购买了一块男式手表充数。准备托人去外地买了女式上海表后再换回来。男式手表由我的同学自己用。
4:“熊猫牌”、“红灯牌”收音机和功放机。那个年代各种牌号的收音机比较多,后来还发展成不仅仅可以收听新闻和歌曲,后来还具有在收音机上放磁带的功能。我的同学购置的是一台“红灯牌”收音机,价格为八十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74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