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题目所说的可以总结为一个更加明确的题目,那就是“公知的污名化”,这就和“小姐”“专家教授”的污名化一样的是历史的悲哀。
公知就是忧国忧民,而且能做独立思考,针砭时弊的人,可是现在竟然没有人敢信任他们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公知搁到以前就是读书人,在《白鹿原》的“朱先生”就是个典型的代表。因为他们始终把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当作毕生的追求,所以在他拥有渊博知识的前提下,通常还具有高尚的品格。
(朱先生的原型实为关中大儒牛兆濂(右二),关中学派的最后一个传人)
甚至有些时候会有些神话色彩,兼任了先知的角色。他们拥有博古通今的学识,对比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简直就是“神人下凡”,如果不是神仙下凡,又怎么会记得住那么些字呢?所以过去的举人通常都会被当作是文曲星下凡,被人们给予极大的尊敬。
而且读书人还对即将要发生的事情有惊人的预见性,这就更加让人不得不相信他们都是文曲星下凡了,如果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怎么会看得那么准?
但是如今读书人的神性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了,大众不仅没有崇拜读书人的意愿,还有了“读书无用”的这种想发
一是因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家都是读书人了,还崇拜什么读书人?
二是因为大学的扩招,过去能直接当干部的大学生都遍地走了,读书还有什么神圣性可言。
总的来说就是“士”这个阶层已经没有权威性了,这是民众的觉醒导致的。没人会相信什么“文曲星”,只相信“提升一分,干掉千人”,虽然还是会临时抱佛脚,考试前去庙里拜拜文殊菩萨。
不过这种情况也不是一天造成的。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国家还是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但是在十年动乱中,此起彼伏的”打到权威“的声音,彻底把读书人变成了”最下贱“的”臭老九”,很多人受不了这种屈辱自杀了,不过还是有人忍辱负重活了下来,因为他们相信苦难总会结束的,到时候社会还需要他们的力量,他们不能一死了之。
从改革开放之后,被打倒的“权威”们又慢慢站了起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了第一批“公知”,他们依靠自己的学识和判断为大众发声。通过与民众的互动,这部分公知逐渐获得了人们的信任。
但好景不长,他们有好多人看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之后,发表了很多不符合人们想法的言论。这些“逆耳忠言”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还让公知成为了人们心中“书读多了就要闹事”和“乐不思蜀”的典型,被称之为“精美”“精日”的叛徒,于是再一次被打压。
虽然的确有“精美”“精日”的公知,但并非全部都是,但公知的形象确实是被破坏了。其实并不是他们真的“精美精日”,而是他们的知识体系与民众割裂了,他们不能用民众的语言去表达,民众也无法理解他们的真正意图。
在公知和民众越走越远的同时,还有一批骗子们在伪装公知与民众“套近乎”。在真正的公知脱离群众的同时,包装成“民族英雄”这一套确实很管用,他们利用民众对“亲民公知”的渴望和民众在专业领域的无知成功骗到了很多人。
他们掌握了一条规律,只要是把自己伪装成人民群众当中的一员,就能利于不败之地。民众喜欢什么就说什么,信什么就说什么,坚持做“奸臣”而不是“谏臣”,因为他们知道“奸臣”可以活得很好,“谏臣”只会死得很惨。凭借这种认识,“发了,”发明“了“水变油”技术的王洪成行骗了足足十年,甚至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教授和领导”。
经此一役,公知几乎与骗子同归于尽。经历了几次这样的骗子之后,公众对于“公知”产生了很严重的信任危机。
除了骗子造成恶劣影响之外,一部分公知也被收买,背弃了该遵守的道义,成为了某些利益集团或者某些片子的帮凶,这更加加剧了民众对于公知的疏离感。
在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国学热的带动下,又有许多鱼目混珠的“大师”挤进了公知的行列,令公知的处境更加艰难。在这些“国学大师”的倒行逆施之下,民众又从觉醒重归愚昧,骗子也更有市场了,于是打着公知的幌子挟带私货的骗子数量剧增,甚至到达了可以控制舆论的程度。
公知本应该是一群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他们就应该提出一些“高屋建瓴”的意见和想法,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是公知们存在的现实意义。但如今被舆论裹挟,即使提出自己的想法也没有实践的可能,因为大多数人都不信任他们,不理解他们,甚至仇恨他们。
小人和伪君子们如今替代了公知的位置,拿着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大旗不停地搅风搅雨。让这群只会趋炎附势,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小人才是公知们名声越来越差的主要的原因。
虽然他们终将会露出马脚,但这期间造成的损失已经没有办法弥补了。
真正的“公知们”也该吸取教训,讲讲方式方法,不管你说的是不是真话,如果脱离了群众立场,就一定会产生巨大的阻力。而且必须要洁身自好,虽然公知也是人,也会有缺点,但是作为公知就必须严于律己,不然只会让“公知”再添骂名。
针对问题里的这种说法,先要明确什么是“公知”。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称作公知的首要条件是知识分子,也就是说先要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成为公知。知识分子,从字面上看,需要在某个知识领域起码达到精通的层次。而公知中的“公共”,包括在公共领域发言,甚至清议,为正义进行反抗。关于公共领域的发言,也应该是“动情的理性”(钱永祥先生语),站在公共价值的角度,用专业素养发言,捍卫正义,捍卫真理。
从公知的这个源头来看,公知是应该被社会尊重的一个群体,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这些年,这种公知的空间越来越小,公共发言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已经完全退入学院,投入到书斋之中,还有一些人继续举火而行,为公共领域奔走。无论是何种选择,真正的公知都应该被赞许。
而问题里所讲的这类在网络中发言的大部分人,其实就没有过硬的知识,发言也没有动情理性的水准,至多可以称作半吊子知识分子。而这些伪公知在网络上的一些发言有时会显得戾气十足,而且没有专业知识,而这部分人在网络上被称作“公知”,和真正的公知混在一起,也是造成对公知污名化的重要原因。对于这部分所谓的公知,他们个人首先应该提高知识水平,学会用动情理性的方式对公共事件做出评价,这样网络上这部分发言就会更加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可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74820.html